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六, 7月 11, 2015

試後人生

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五學年的最後一天試後活動以保齡球活動作結束,真的是適合不過。這幾天考試後的空閒日子,對學生來說就是參觀博物館(我想,博物館是更適合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吧,反正年輕人如我更愛玩耍和娛樂)和留在學校聽講座(無論是劇本和演員,那套《逃出墨汁》話劇可真的不錯)。對老師來說,一年的工作終於大功告成,有精神體力的話執拾一下辦公桌也不錯。對我來說,今年種種的忙碌來到終點,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不捨。每年如是的周期,每年如是的體驗因放假而有的快樂和因結業而有的失落的複雜感覺。

不過,我仍然是嚮往假期,因為可以慢下來,可以跟久未聯絡的朋友見面,可以去逛逛街、看看電影、讀讀書、玩玩遊戲。我喜歡每天做些新的事情,讓生活更精彩。話說回來,這幾天的試後活動都是快樂的。團契營是快樂的,新的團隊新的組員新的活動新的主題,今年有中六團契的最後一次入營,也有跟中二自己班的同學在營中相遇。縱使睡得不多,那些靜思的時候和談天的時間都是美好的。參觀科學館是快樂的,多年沒有去過的博物館如今正進行「西洋奇器」的展覽,令我想起兩年前曾經孤身花一天遊過的大英博物館。途中跟熟悉的同事們一起欣賞我小時候從來都沒有耐性駐足觀賞的歷史遺物,我發覺朋友的影響很大,而且人隨著年紀增長口味也會改變。那個多小時,我成功的裝成了文青(就是傳說中的偽文青);不過如果有學生聽我講解,我想我也真的有興趣慢慢地介紹一下和討論當中那些物件的奧妙之處。

就算待在學校執拾其實也可以很有趣。縱使為了專注儘快做好這個任務,有一天早午晚三餐都自己進食,能夠把曾經有點凌亂的桌面整理和積累多年的文件丟掉都是令我感覺很爽的。有些事情總要自己親手去做,就像整理自己的桌子,甚至整理自己的生命。唯有自己才知道甚麼文件有用、甚麼物件需要保留、甚麼相片重要、甚麼東西該放哪裡。同樣道理,唯有自己才知道甚麼朋友對我們來說是益友、甚麼時候應該放下然後前進、甚麼人需要珍惜和重視、甚麼人愛我們甚麼人只愛自己。也唯有自己才知道應該戒掉甚麼惡習,保持甚麼態度,下些甚麼決定,過怎麼樣的人生。不過,縱使我們自己才知道自己的事,好多時候我們卻對我們的將來毫無頭緒,又或者對我們的現在束手無策。就算我們知道誰是益友,偏偏我們就選擇了損友。就算我們知道甚麼應該放下,我們總是停滯不前。就算我們知道需要珍惜甚麼人,我們總是捉不緊。就算我們知道誰愛我們,我們卻太習慣他們的關心。我們必須承認,就算我們真的懂得不少,而且我們必須承擔整理自己生命的責任,我們都要謙卑的來到造物主面前求祂指引幫忙。我也想起最近看過的一節經文: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詩篇25:12)

最後,談一談那個打保齡球的上午。九時正集合,我八點半就到了,又來到熟悉的愛民村(不夠一年前曾經跟中六的同學去探訪那裏的長者們)。沿途碰到一個自己班的孩子,樣子像迷了路。當然,他看到我之後就跟著我走。我本來想讓他自己找路,不過既然讓他看見了我,就不捨得拋低他了。我享受帶他在愛民村附近閒逛的那十五分鐘,問了他一些問題也講解了甚麼是屋村甚麼人住屋村等知識。雖然他看來還不怎麼明白,但是教孩子不就需要耐性嗎?其實,人與人之間這麼簡單不好嗎?當天其實也快樂,高興的是有一些很有禮貌的孩子親切地跟自己說早安,甚至過來談幾句話;高興的是跟一些熟悉的同事在保齡球場上切磋和交談;高興的是看著孩子們高興。不過自己還是未能盡興,可能是想得太多吧。集合了,變回一個班主任(或者點名的老師),我不知怎的卻不太自然。我看到一些孩子被忽略,忽然我很想教他們怎樣與人相處,也想教其他人怎麼更包容。我看到一些孩子們還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忽然我想他們快點長大。我看到一些孩子好像習慣了我的存在,忽然令我想消失一會兒。想著想著,我就不能盡興了。或許,這是當老師的包袱,但那幾場保齡球彷彿也提醒我要享受眼前的恩典。

我還記得打了兩場之後,狀態還不錯,但到了第三局的後段開始失了方寸。不知道是否打得有點累,又或者是運動員必然經歷的信心危機,我就是怎麼走步法也好像有點亂,然後非常沒有信心的把球滾出去。結果,連續十球左右如是,都是忽然打得很差。同事鼓勵著我繼續嘗試,給我信心,到最後開始重回正軌。我想,人生也必然經歷著一些信仰或者生活上的信心危機,忽然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確,甚至懷疑上帝。不過,關鍵就是繼續堅持,不要放棄,因為雖然不知為何發生(通常也是習慣久了的結果),但繼續下去就能看見曙光。有時,停下來思前想後為甚麼反而無濟於事。當時,我知道只要繼續打下去,總會重新找到自己的節奏。今日,我知道只要繼續做下去,我也總會找到如何繼續配合天父的旋律來合奏最美麗的樂章。

後記一:打完保齡球以後去了何文田廣場的餐廳吃午飯,完了之後竟然忘了拿雨傘。那把雨傘才買了不久,雖然是在七十一買的,但也曾經為我遮風擋雨,也曾經為我製造了一些回憶。當時走到將近校門時才發覺,然而因為太熱和有點遠就放棄了回去拿的念頭(我現在回想,究竟遺留了什麼我才會回頭?)。我以為,就此會跟它永別,也以為,可以因此把某些回憶放下。但是,原來同桌的另一位同事代我拿了,也因為他吃完後有點事情要做所以離開了我們的大隊,所以我一直也不知道雨傘在他那裡。後來回到教員室,不久後他就回來然後把雨傘遞了給我。天父真的很幽默,是用這個「失傘」的經歷叫我珍惜嗎?抑或叫我學習感恩?無論如何,失而復得是很微妙的感覺。
後記二:新報結業,彷彿提醒著我世界沒有甚麼天長地久;唯有從自有永有的主才能看見永恆。
後記三:學生時代,年輕人總會經歷不同的疑問和憂慮。我希望除了能確實地解決他們的問題之外,還能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迷茫的時期,更希望能給他們認清把生命主權交給天父的好處和必要性。多謝你看到這裡,我希望還能陪伴你走遠一點。
後記四:我發覺自己還是喜歡被人讚賞,例如鼓勵我寫文章的讚賞,和對我很遜的保齡球技的讚賞(我還是會繼續騙自己我打得不錯)。謝謝。

星期二, 7月 07, 2015

重新

最近在執拾工作桌和所有雜物。這六年來也沒有好好處理的,今次要一併丢掉。就讓明年一切,能夠重新開始。

執拾的過程中,翻看這些年來學生寫給我各式各樣的聖誕咭、生日咭、多謝咭和信件。當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今天已經疏遠了,不過感恩曾經在他們生命中留下過足跡,也感恩他們對我曾經的重視和信任。當然,有些學生今天還是很要好,還不時會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為此我更感恩,因為這絕非必然。很多時候,人都是失去後才懂珍惜,但我們似乎沒有失去大家卻能走到如今。為這些難得的師生友誼,我只有感恩,亦盼望其中有能一直走下去的。

星期四, 7月 02, 2015

得到•得不到

最近正在思想的問題,是究竟自己想得到些甚麼。

有些東西,是從來都不應該得到的,我想起我曾經愛上的不應該愛上的人。當時,我的內心很掙扎。當時,我問自己是否真的很想得到她。表面上,答案是肯定的。但,實際上,我只是想得到她的愛,卻不能接受在那時候走在一起。那麼,我其實想得到甚麼呢?我是否真的懂得愛呢?回想當年,感恩上帝沒有鬆開手讓我肆無忌憚地愛她與她一起,否則現在將會更後悔。感恩上帝讓我遇上她,讓我知道我根本不懂得愛。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甘心為對方犧牲。

當我問自己想要些什麼時,天父先讓我學習看到別人的需要。然後,透過團契營,叫我看到耶穌「既愛世間屬祂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要更明白耶穌的愛,似乎真的要有多少切身的體會和經歷。感恩在這個營會的安靜時間中,天父開我的眼叫我看見。有一刻,當我仍然為最近的問題困擾時,心裡的聲音告訴了我答案。其實我早應該發現那答案,不過是我不想面對而已。我根本不需要問自己想得到甚麼,而是需要問神想我得到甚麼。

轉了角度思考,就發現其實我一直掙扎是否想得到的,都是為了自己益處。我需要將目光轉向神,把物質的豐富和與其他人的關係都交給天父。得到的友誼,是為了讓人更認識上帝。得不到的友誼,是為了讓人不因我跌倒。我相信,當我先求神的榮耀時,祂必會對我施憐憫,阿門。

後記:團契營還有不少學習,有機會再寫吧。又,帶了這六年團契和團契營,實在有點累。不過早上享受著中六的同學帶領的敬拜,的確感動,這六年的辛勞好像看到些成果。當然,這全是天父的恩,為此也只有感恩。將來的路不知如何,但我知上帝早已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