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一, 10月 17, 2016

病如冬至

想寫英文的,因為快一點,不過不懶惰了,也應該練練中文。

又,關於病這回事,也寫過一些,不過這裡好好整理一切與此有關的內容,也算對自己有個交代。
___


約翰加爾文曾經說過,真正的智慧來自對上帝和自己的認識。我喜歡他,因為我名字中的加爾文就是來自他,而且他講得實在太有道理。我知道,真正的智慧與解決數學和邏輯問題其實毫不相關,那些充其量只是智力。這些日子,我學會了更認識神和自己,而透過這個過程我認識到神的大能和自己的無能,可喜的這也應該是智慧的開端吧。


關於疾病,急病死去的病人沒時間寫,長期病患者沒心機寫,很快痊癒的人沒需要寫,或許只有我這種比較年輕、遇上半長期的病患、死不去卻又曾經擔心死去的人有機會去寫寫。不過,這類文章誰需要看?未經歷病患就算看了未必明白,經歷了病痛也未必能因此得安慰。所以,我只盼望,這篇小小的分享至少能令你明白這回事多一點,以至於某一天你能與病患者同行。或者,有天你病倒了,你也能夠知道,你不是獨自一人,因為至少我經歷過。
病有很多種,傷風感冒是病,頭暈身㷫是病,腸胃不適是病,癌症愛滋也是病。有些病總能夠不藥而癒,而大部分人面對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多休息甚至吃點藥丸。這些病,比較容易處理,過了就不記得。每次病倒後的分別,可能只在於何時康復,錯過了些甚麼,甚或在身體無力不想說話時有否別人幫忙。這裡,我不是要討論它,不過硬要說的話只是生病時總想家中有個醫生而已。況且,在香港這個地方,這種小病很多時候根本不算得上是病,而我們染上傷風感冒時都經常繼續過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想說關於好不了的病,又或者是很久病情也沒有起色的病。我不能夠明白所有病人的心境,不過,我就嘗試就著我所經歷的種種留下一點紀錄吧。這裡,我也盡量分四方面有系統地表達。


第一,姑且叫做病患問題。一年多前的八月尾,忽然有一天頭暈眼花,人生從此不再一樣。那一天起,每天一直都有頭暈,血壓偏高,心跳加速,食慾不振,甚至疴嘔肚痛。我曾經擔心是腦的問題,看了幾個醫生做了些檢查,卻得不到甚麼結論。當時,我很害怕每一次檢查,很害怕因此死去,很害怕失去所有對我重要的人和事。不過,在驚恐當中,每每都有聖經的話語和別人的安慰,在孤單地面對疾病時我也感覺到愛。由九月開始,過程中有做過不少檢查,但一來用的錢不少,二來好像時好時壞,常常以為休息多一點會痊癒,然而如此一直折騰著直到差不多半年之後。


一年前的上學期,每天狀態都不佳,不想請一個長病假,卻好像好不了,情況反反覆覆的。那個時候,真的不太想上班,每天工作時沒精打采,工作後胡思亂想,是等候也是煎熬。我還記得,當時我唯有選擇寄情寫作,也嘗試在某些關係中令自己好過一點。後來我自己忍不住,再去做了些檢查,然後醫生叫我去看看精神科。本來我從未想過與精神科有關,不過看著自己日漸消瘦的身軀和鏡中反映的那對失去神采的雙眼,我選擇了去看醫生,反正也可能是一條出路。後來,醫生診斷說是焦慮症的一種,建議我吃藥處理頭暈和胃口欠佳等的症狀,盼望當身體情況進步時心情也能因此放輕鬆,令身體進一步改善。藥物吃了一會兒之後開始見效,頭暈的症狀逐漸減退,力氣開始慢慢恢復。藥後的副作用就是每天只有幾個小時有精神,雖然上課時還可以頂住,但的確很辛苦。所以,我有段時間很想辭職。不過,由於捨不得,也撐了過去。暑假停了吃藥,過程又是很辛苦,精神科病人要面對的可不簡單。今年開學的頭兩周難過得很,基本上有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感覺。到了今天,只剩下些手尾。一,身體還是有些問題,需要時間康復。二,很容易生病,因為抵抗力差了,身子弱了,消瘦了,但要變得強壯起來需要很有耐性地慢慢鍛鍊,絕不能操之過急。其實,面對著這副殘弱不堪的身軀,有時也真的很難過。不過,現在仍活著,能做這做那,我也無怨無悔了。


第二方面,是情緒問題。情緒問題的源起有很多,在我的病例中主因是身體的不適。因為身體的不適,我擔心自己的健康,甚至討厭自己,而負面情緒更因此無限地產生。當然,除了環境因素,情緒問題也有遺傳的元素,但無論原因如何,要好好控制,絕不簡單。就算是平時很冷靜的我,也要靠藥物來調整,否則就會落入更加負面的循環中。可能你會說:開心點笑多點就行了;不過,對於情緒病人來說,這個鼓勵很溫暖卻未必有效。然而,任何負面的說話或者冷淡的回應對於一個情緒病人來說會是百上加斤,因為他已經無力再去應付其他情緒。所以,跟情緒病人相處其實是很辛苦的,需要無比的耐性和愛心,這也是我很想盡快痊癒的原因;我不想成為別人的重擔。我時常在想,如果我不是病了,我就能夠更好的支持其他人,更好的關心別人,不會增添別人的顧慮。弔詭的是,這也是我久久未癒的原因。


我很多情況都選擇了不仔細交代病況,除了因為不想成為別人負擔之外,很可能是覺得別人不會明白。解釋了然後不被明白的感覺其實是很差的,而這對於本身情緒不穩定的人來說更是寢食難安的原因。而最困難的,是要接受自己有時不再是以往的自己。要接受自己的軟弱,對於一個經常反思的人來說,殊不簡單。但是,不能接受的後果是挫敗感,也引來更多負面情緒。坦白說,我從來未想過自己會有情緒問題,也在之前其實往往都是有情緒需要的人的輔導者。不過,經此一事,我更能明白情緒病患者的感受,上帝也安排了好幾個病人跟我分享他們的苦況。這段日子,最大的改變,可能是多了哭,感動而哭,難過而哭,心痛而哭,禱告而哭,甚至無端端哭也有,夜裡不知怎的就掉下眼淚。不過,我深信,這些淚水也不是白流的。我期待,有一天,我能變回當天那個只為人帶來快樂的自己;即或不然,也希望能再次與人同樂同哭。


第三方面,是與人相處。實際上,在這一年半載的時間哩,我不想面對其他人(特別是很多人的群體),不想表現任何情緒,只想自己一個躲在被窩裡。一來是沒有精神體力應付,二來是沒有心力能耐去面對。結果就是,我避開了人群。我知道,這樣孤立自己很危險,所以我選擇了跟某些人保持較緊密的聯絡,令自己未至於與世界脫軌。事實上,也透過對這些人的關心和被他們關心,令我心理再平衡一些。因為長時間被人照料和關心,會令自己出現強烈的無用感,而透過為別人付出,彷彿證明了自己雖然身體上需要別人照顧,在心靈上仍然能成為別人的支柱。不過,這種想法也很經常成為與人相處的一點點阻礙,尤其當事情不向著自己想想的方向發展時那種無助感簡直能夠殺人。


因為當健康不能控制,生命不能控制,情緒不能控制時,人總想有些事情更有把握,可以是物慾的滿足(可惜我沒有這方面的追求),可以是食物的滿足(更加不用說了)或者是家庭的滿足(可惜暫時我沒有妻子和孩子),所以關係的滿足就成為了我快樂的源頭。我知道這並不是很健康,也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所以正努力地克服,不過很難,而這也牽涉最後一個層面-跟上帝的關係。無論如何,在這一方面,我終於明白媽媽為何經常要為弟弟和我付出,而如果我們愛理不理,她就會非常傷心甚至怪責我們。所以,我學習了更主動地回應她和表達對她的愛,我想,這也是一樣非常正面的學習吧。我曾經多次不正常地發怒,有時也覺得自己很恐怖,而這些一切令我更想遠離人群,但在遠離時卻又想得到關心。要跟一個精神病患者相處,真的不容易,其實唯有上帝能解決所有問題。


最後一個層面,就是跟上帝的關係和信仰上的學習。曾經聽過不少很有信心的弟兄姐妹的見證,他們雖然身患重病(例如突如其來的癌症),但仍然能夠說他們的疾病是讓人看到神的作為的機會。雖然我也知道這是疾病發生的關鍵,但我的信心時好時壞。其實,在病患之中,跟在其他困難中一樣,都是可以盡力尋找幫助(例如看醫生),不過都要明白無論結果如何,天父都在掌權。真正的平安,就是安靜自己的心靈,緊緊倚靠上帝,捉緊「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的真理。真正的盼望,就是以主的愛充滿自己,明白沒有任何困難比創造天地的主更大。生病的這四百多天,我看到自己其實欠缺對天父的信心,經常注視自己的困難而非困難背後的主。感恩的是,來到今時今日,終於也能夠放下一些包袱。這些年來,不同的大大小小的疾病,其實都是要我學習以下的功課:不是天父醫治了我才交托,而是先交托任主安排。因為一直也學不懂,所以要一直學。


我想起拉撒路的故事。耶穌聽見拉撒路病重的消息,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雖然拉撒路一開始真的死了,但主耶穌竟然能令他復活。今時今日,主耶穌同樣愛我,雖然未必會使我如昨日一樣強壯,但我相信主是我力量,而且這些一切都可以彰顯祂的榮耀。正如詩篇46篇說:「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對,我可以不害怕,我也不害怕,不是因為我變強了,而是因為我認識到天父的強大。這個病,這些年,其實沒有叫我更加硬朗。平常看到的那個堅強、冷靜、成熟、睿智的我,其實只是外殼,只是由小毛孩成長了的我的表徵。至於內裡的我,卻因為不再靠自己而更加柔和,甚至脆弱,也更加像那個渴望被愛的小孩子。這,也許是主耶穌說變回小孩子樣式的起頭吧。


病如「冬」至,寒冬雖然刺骨,卻是跟親愛的人圍爐取暖的好機會。病如「冬至」,最漫長的黑夜終會完結,之後是新而且美好的早晨。


後記:原來寫了這麼多,謝謝你百忙中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