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一, 6月 30, 2014

五年一瞥

七一回歸轉眼十七年,香港的改變比想像中來得快;時間的推移把一切都表露無遺。時光飛逝,我也在這裡待了五年了(當然比起十年二十年的前輩們絕對是望塵莫及),而我又是否改變了呢?趁著有點閒,也來個小結吧。

首先,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這不是客套話,而是從心而發的第一個感受。由第一年已經很清晰地知道,如果不是天父的安排,我不會在這裡,不是祂的看顧,我不會還在這裡。祂要不用我,絕對可以;祂要我等候,我絕對會沒有工作在家裡閒著;反正我不覺得我有甚麼資格而且事實上我也真的不配為人師表(知識上我可能懂多一點,但我卻就只是懂多一點點)。所以,榮耀必然歸天父。

再看一遍頭幾年寫下的文章,有兩個發現。第一,真的很久沒執筆了(一來忙碌,二來懶惰,而疏於訓練的結果就是現在寫得好慢)。第二,原來教學熱誠慢慢地在減退中。或者,再潤飾一下,以往單純的一股衝勁現在已經被歲月洗刷改變了。好的方面看,做少了多餘的事,處事更有效率,對學生成績更敏感和執著。但壞的方面看,開始「食老本」,備課少了,批改沒以往般用心,對學生少了愛心包容聆聽多了判斷說教定型。可能你未必發覺,但骨子裡我知道自己正慢慢在改變。或許是因為太累,沒有心機無條件付出;或許是因為身體差了,根本沒精神體力跟學生們搏鬥;也或許是因為愛心冷淡了,不想花時間在不太願意聽自己說話的人身上。我曾經以為大家都是一樣,但現實裡好像只有自己在掙扎。不得不承認,在教員室內,看著身邊那些年輕有幹勁的小伙子,再環顧前後左右那些越教越精彩的同輩,然後親眼目睹那些教了許多年仍然精益求精的前輩們怎樣繼續春風化雨,我的焦點好像模糊了;我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可能是被周圍的環境影響,但好像忽然又不太肯定究竟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老師。

我還記得我的目標其實曾經是多麼的清晰:幫助學生成長。後來,我卻為自己添上了好些,包括幫助學生奪取佳績,協助學生飛黃騰達,叫學生畢業後仍然記得自己,認識更多不同的學生,幫助學生在羽毛球朗誦節模擬法庭等比賽中拿取冠軍等等。這些並非不好,但往往卻使我偏離了最核心的方向和我存在的目的。這些,加上身體的毛病,加上教會與人相處的力不從心,加上自己懶於讀聖經禱告,加上對父母缺乏照顧,加上無暇關心老朋友和被老朋友關心,加上長期缺乏睡眠,加上永無止境的作業要批改,再加上學生們偶爾的不聽話,使我很經常地自責,也因此感到失落和徬惶。這,也是為何我很渴望教學上完全順心,身體能立刻復元,工作越少越好,學生能聽聽話話,好讓我重整我最珍視的跟上帝的關係,好讓我更有愛心,好讓學生能在我身上更看到基督;但我做不到,也很討厭自己做不到。認識我夠深的人,可能知道我不太喜歡說話,但老師怎可以不喜歡說話?所以,我就在課堂一直地說,因為我害怕我一旦停止了說話,就沒有人再聽,就等於沒有價值。簡單來說,我還未能完全舒服地做自己,起碼不能每天如此。這幾年來,有時想通了,有時卻又墮進同樣的惡性循環(下課後空閒時的我可能最自然)。我不是想埋怨,而只是想坦白一點罷了。今天跟弟弟和另一個好久不見的舊朋友吃下午茶,我喜歡那時的自己。怎樣將那個心中喜樂,愛聆聽,有愛心,叫人感覺舒服的自己搬回學校,但又不會失去教師的角色要求,真的是個學問。

無論如何,在這裡,首先感謝一直照顧容忍我的同事,你們的榜樣你們的專業你們的教導你們的關心在我心中悄悄地生了根,我感恩有你們一直的同路。另外,再次感謝一些學生,特別是那些畢了業的,因為你們曾經寫過的信和卡和短訊,都提醒我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我有幸教過的學生,大部份都叫我快樂,有一些更成為了我的好友,能一起分享喜與悲,為你們的不嫌棄再次感謝你們;我曾經失落的時候,回想你們的鼓勵時我就再次被鼓舞。這五年來,除了認識了一些很好的同事和知己外,就是能與年少的你們相遇。雖然名義上我是老師,但很多時反而是你們教導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這麼多學生中,有很多真的只能擦肩而過,但對於那些願意讓我進入你生命的各位,在此我既感謝天父也感謝你們;盼望我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和基督的足印。

我很清楚,第一步,我知道要先每天向上跟天父連接,那麼就能經歷天父的同在,也能叫人看到基督!所以,來年希望能繼續在早上先將一天的工作放進禱告。最後,容許我用一節聖經作結:神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門。(弗 3:20-21)

星期日, 5月 18, 2014

跟隨

今天崇拜程序表中刊有一位傳道人的分享文章,當中的題目是『為耶穌,去到盡!』。當中的內容,再加上這陣子不同的經文和信息,叫我明白天父最近不斷地提醒我的都是同一個信息:就是要全然歸主,將上帝再次放在生命生活的首位;很明顯地我實在還是沒有學懂。

那篇文章在此節錄其中一段跟大家分享:

神從來都不會離棄人,只是人把神視為次選或隨傳隨到的後備,用其他的人或物取代了神的地位,關注自己與人的關係過於與神的關係,怕得罪人卻不怕得罪神。『信耶穌』絕對不是芸芸宗教信仰中的其中一個選擇,不是擴闊生活圈子,不單是心靈寄託或慰藉;主日崇拜不單是星期日的一個活動,是敬拜上帝;聖經不單是一本讀物,是神的話語;禱告不是自說自話,是聆聽神的吩咐,是尋求神的旨意;事奉不是到教會當義工,是同心建立教會;奉獻不是慈善捐款,是回應神的恩典。『信耶穌』是我的生命存留,安身立命的根基,我必須把我的生命完全投進去,才能經歷神的豐盛,讓神實踐祂在我生命中的計劃;當我回應耶穌『來跟從我』的呼召那一刻開始,我甘願走上這條不歸路!

我的確沒有盡力,相比耶穌,我怎算去到盡?今天崇拜的回應詩歌也彷彿在談論同一個主題。那是一首自己未唱過的詩歌:Follow me。回家搜尋一下,發現是寫『我知誰掌管明天』的Ira Stanphill所寫的。這首Follow me歌詞很有意思,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第二節。

"I work so hard for Jesus," I often boast and say,
"I've sacrificed a lot of things to walk the narrow way,
I gave up fame and fortune; I'm worth a lot to Thee,"

And then I heard Him gently say to me,
"I left the throne of glory, and I counted it but loss.
My hands were nailed in anger upon a cruel cross,
But now we'll make the journey with your hand safe in Mine,
So lift your cross and follow close to Me."

歌詞都說進我的心裡;我時常心裡自誇已為主擺上很多,但我所撇下的又真的有幾多?So lift your cross and follow close to me...是時候追上去,緊緊跟隨主。

最後用今天看過的一段經文作為對自己的提醒,是來自提摩太前書保羅對提摩太的提醒: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 (提前 4:15-16)

教導人的道理自己卻做不到,我想,這怎也說不過去。就讓我殷勤、專心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不再假冒為善,也盼望這兩節經文成為我未來一年的方向。阿門。

星期三, 5月 14, 2014

20140514早禱 - 拿細耳人的願

踏進五月,考試和課外活動共冶一爐,全校師生都進入忙碌的狀態,我想了又想,究竟在這個時刻可以說些甚麼呢?當大家都疲於奔命時,聖經又有甚麼恩言可以成為各位和我自己的提醒呢?

我想起了聖經裡的一個人物。我相信你認識他,而以下的幾項記載都是關於他,看看你是否知道我在說誰。第一,他的母親向來不懷孕,直至耶和華的使者向她顯現。第二,他的父親曾經祈求耶和華的使者再次出現。第三,他的母親得到的指示就是在懷孕時不可喝酒和沾染不潔。第四,他是一個拿細耳人。若果你還未知道是誰,第五,他曾經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徒手將獅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樣。知道我在說誰嗎?在大家都需要更多能力時,對,我想起了聖經中的大力士-參孫。讓我們從參孫的成功和失敗看一看我們該如何得到更強大的力量,也該如何避免發生像參孫悲慘的結局。

我們都大概記得參孫人生的最後階段如何。他被美色所引誘,被心愛的外族女人出賣而被剃去頭髮,失去了力量的源頭,然後被俘虜並被剜去雙眼,最終與最少數千非利士人同歸於盡。他的一生似乎非常坎坷,但這並非作士師的必然結局,而是他人生一連串抉擇所影響的道路。其實他的失敗與他的成功都是關乎同一件事。換句話說,他異乎常人的力氣的消失和出現,都是在於某個關鍵。對,如果你有專心聆聽,又或者你早就認識這個人物和記載,你會發現他超人氣力的來源竟是與頭髮有關。聖經裡士師記16:17是這樣說的:『參孫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她,對她說:向來沒有用剃頭刀剃我的頭;若剃了我的頭髮,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

再看仔細一點,不難發現剃頭是整個參孫人生的轉捩點。難道我們都這麼軟弱,是因為都剪了頭髮嗎?如果不去剪頭髮,莫非我們都能如參孫般擁有天生神力?其實,剛才經文我刻意讀漏了一句。請再聽我讀出士師記16:17:『參孫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訴她,對她說:向來沒有用剃頭刀剃我的頭因為我自出母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若剃了我的頭髮,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如果純粹在髮型層面的剃頭不剃頭這麼兒戲,或許我們都不會明白參孫對我們的啟示。這裡經文帶出的重點,亦是參孫不應該剃頭的原因,就是他從小就歸神作拿細耳人。這個,也是今天想跟大家探討的主要部分,好讓我們都能如早期的參孫一般強壯,而又不會像晚期的參孫一樣可悲。

拿細耳人,根據民數記6章的記述,是給予當時以色列人的一個特別條例。當時定規只有利未人可以做祭司獻祭,而這個拿細耳人的定例就是給其他非利未人(無論男女年齡種族和家庭背景)一個機會去選擇事奉上帝,歸耶和華為聖。這些人當拿細耳人的日子,不可喝酒不可用剃頭刀剃頭也不可沾染不潔。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是要讓人更專心把自己歸耶和華為聖。參孫很清楚自己的責任,就是自出生起,歸神作拿細耳人。所以,參孫被剃頭這個動作,含義遠超普通的理髮和髮型的改變,而是對拿細耳人身分的輕視,而這份輕視足夠令他失去了上帝的同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死穴。參孫的死穴是感情,而那美人關讓他放棄了最寶貴的身分。你的死穴又是甚麼呢?你曾否在引誘面前失腳跌倒,甚至一蹶不振呢?參孫當時在失去能力時,聖經說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我們是否得罪了神,輕蔑了我們作祂兒女的身分,卻又渾然不覺呢?讓我們都好好省察,我們有沒有鄭重我們作基督門徒的身分,有沒有將我們的生命真正的歸耶和華為聖。如果我們都曾經輕忽了,讓我們也從聖經中看到盼望。士師記16:22交代了上帝的恩典:然而他的頭髮被剃之後,又漸漸長起來了。我們看到我們的神是有恩典憐憫的神,他甚至最後答應參孫臨死前的要求,給他最後一次力量。

當拿細耳人是一個願,也是一個選擇,正如我們選擇當基督徒一樣。
但當我們作了這個選擇,除了能享受更多權利,必然地帶來這個身分的責任和限制。參孫的生平是苦的,我們卻可以避免。今時今日,這個看似簡單的基督徒身分,其實代表離俗歸耶和華,也代表我們都甘願在生活習慣、說話、思想行為、感情事和時間分配等事情上都作出選擇取捨,並且有適當的約束和對付。否則,我們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也無法像拿細耳人般享受上帝同在的聖潔。讓我以約翰一書2:15-17作結:『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願上帝興起更多願分別自己為聖歸神的拿細耳人,也即是認真作信徒,鄭重基督徒身分的人。願我們都能靠主時常得力!

星期日, 2月 23, 2014

禱告-邁向勝利的投降

我上星期再看看自己班成長營定的目標,竟然有其中一樣是每天禱告三次。不知道大家平常何時會禱告?早禱的時候?吃飯之前?睡覺之前?考試之前?或是有困難的時候?但我不禁問,我們每天的這些禱告,是否都能夠對準上帝呢?

剛剛星期六帶了些同學參加一個比賽。比賽前大家都很緊張,有同學就提出不如一起禱告。當時,我心裡其實很高興。一來,能與學生們一起同心祈禱仰望天父是很有福的事。二來,是學生主動提出的要求,證明他們曾經經歷禱告的果效並且都相信禱告。我們當時就把我們的比賽交上,祈禱大家都存著感恩的心享受這個難得的機會。但,我們必須同時了解一件事,就是禱告過後不等於上帝會將勝利交給我們,因為耶和華上帝也不是民間信仰般那些所謂有求必應的守護神。祂不是我們的僕役,也不只是任我們擺佈的精靈。祂是超乎萬有的神。

我相信很多同學也知道,因為主耶穌的代贖,使我們和天父重新和好,所以我們能藉著禱告到達天父面前。但同學們又是否知道,我們該怎樣禱告?既然我們好像不能一味求好成績,也不能逢比賽求勝利,我們還能禱告甚麼?求平安健康又是否可以?其實,聖經裡面指出,祈求並不是問題,主禱文中也教導我們可以求日用飲食,主耶穌也曾求苦杯離開祂,但今日我想大家注目主禱文中教導我們要求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而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也以求父旨意成就來終結。所以,今天,希望大家思想禱告應有的態度,就是將禱告看作向天父投降。對,是投降,是向全能的父承認自己的無能,放手交出我們每天生活的主權,不要自己的意思,反而任祂擺佈。我們並非不應將心裡所想的都告訴神,因為我們根本不能欺騙祂,但我們若能每天讓天父掌管我們的一言一行,讓禱告改變我們,我們才能真正經歷禱告的果效。

救世軍創辦人卜威廉說過:人類能力之大小在乎他對上帝作出多大程度的投降。這話怎樣理解呢?換個角度說,人人都喜歡聽到:無論你生活都差勁,天父仍然愛你。無論你多疲累,上帝都能使你得安息。這些是真理。但是,可能不是每個人也喜歡聽:你很心硬,你很自我中心,你需要認罪,你需要求天父憐憫。其實,這些也是真理。我們不是神,而因為這樣,我們都需要讓出我們的寶座,因為我們單憑自己在面對生活的試探和罪的引誘時根本上就無能為力。我想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根本就無法否認我們一無是處的事實。唯有對天父作出投降,我們才能更經歷屬天的能力。

就好像駕車一樣,有人說當主耶穌在我們的鄰座,我們便不要害怕。但投降的意思就是當主耶穌在我們的車內,我們不是安於祂在我們鄰座的乘客位置上,而是讓祂坐在司機的位置上。要讓出司機位置不容易,因為我們覺得車子是我們的。但當我們有一種看見,就是車子原本不是我們的,而是上帝委託我們暫時管理的,我們就能甘心樂意地讓出駕駛權。這,也能呼應馬太福音16章24節中談到作門徒該捨己的意思。我們自己並沒有人生的GPS,所以無可厚非地在路上兜圈,很多時都走迷了路。要走對路,必須要有主耶穌為我們導航。但要走得輕鬆和避免意外,我們更需要把駕駛權讓出。當然,我們並非被動地坐在乘客位置上等待到達終點,而是樂意地讓一個更好的司機去控制方向盤,然後我們盡能力去配合這個司機的節奏。我們沒有失去甚麼,反而,我們的前路更安穩舒適。

你有沒有聽過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的事蹟?當時,他們並沒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取得勝利。他們願意將這場仗交給上帝,然後跟隨祂的吩咐,結果事就成了。其實,屬天資源用之不盡,我們卻只注視手上的僅有,反而錯過了豐盛生命的路徑。神學家加爾文說過,要享受真正安穩,唯有交出生命主權,不靠我們有限的智慧,不靠我們短暫的目光,反而跟隨主引領我們的方向。因為,這才是豐盛安穩的人生的第一步。

未將生命主權獻上的,我鼓勵你將你未來的一切交給主耶穌,因為你不知道面前的路,但天父顧念你,也早已為你預備救恩。已經將生命主權交上的,我希望你思想究竟你的交上是否完全的獻上,抑或只是局部的降服,而生命中還有一些角落不讓主耶穌去觸碰。在此,也鼓勵你把這些一併交出,完全降服。我們在全知的父面前不能裝出已經交出了我們的主權。這是上帝和我們每一個之間的事。但是,我們切勿自欺欺人,我們不能同時承認上帝是全能者卻又不願意交出主權,不能同時自稱基督徒卻又不肯為跟隨基督而捨己。

投降後,我的口不是我的,我們每天要學習說造就人的說話。投降後,我的手不是我的,要努力成為別人的幫助。投降後,我的生命更不是我的,而是要作主的見證。當每一次我們合上禱告的手時,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主。詩篇127篇第一節中詩人說: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沒有投降的禱告根本只是我們自說自話的表現。新加玻神學院教授Edmund Chan在他Growing deep in God一書中精闢地帶出禱告和投降的關係。他說:我們很少禱告因為投降本身是困難的。然而,我們很難向上帝投降因為我們都不禱告

如果要具體地開始投降,我們必先把我們寶貴的時間讓出。我聽過有弟兄講過:在每天與人相遇之前必先在禱告中與神相遇。讓我們都學習每天早上將我們的時間先讓出給上帝,將我們的眼光對準,在禱告中承認我們需要祂,求祂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祂的旨意。老師同學們,讓我們現在一起禱告。

天父阿,你是配得稱讚的,因為你叫我們還活著,亦聽著我們的禱告。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都沒有完全地交出生命的主權,求主憐憫我們的自以為是。主阿,投降是個苦杯,如果可以的話,請叫這苦杯離開我。但若然跟隨你要包括讓出主權,主阿,我們不要自己的心意,而要主你的心意。我們現在開始將我們生命的主權讓出給你,因為你是可信的,而且在你凡事都能。求你軟化我們剛硬的心,當我們掙扎的時候,願我們都能看見你的好,然後甘心樂意地將整個生命完完全全地降服在你面前。願我們都憑你意行,主阿,憑你意行!因為你是陶匠,我們是泥土。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