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四, 10月 29, 2015

發夢

我發夢帶著有點弱的身體,毅然離開工作。

在某一個離島(例如長州)租一個海邊的房子,養一隻狗,開一所小書店。每天早上早早的起來,在海邊的屋子旁的空地上觀賞著大地的覺醒。然後,先跑一會兒步,再做點晨操。回到屋裡,煮個簡單的早餐,再喝著茶,讀聖經和看報章,安靜一會兒,再準備迎接美麗的一天。中午左右吃個便飯,走到小小的書店裡,打理一下店鋪裡的書本,清潔一下,然後坐下來看書或者玩玩結他。看得累了,就往外面走走,舒展一下筋骨,回到店裡再看看書,或者跟客人們閒聊一下,六點之前關門。之後,回家煮晚飯,照著買回來的食譜嘗試每天弄一個新的菜式。晚飯後,帶著狗兒散步一會兒,才回家。睡覺之前,花些時間記下這天的點滴,寫個日記寫篇詩。然後,再欣賞一下大地的美麗,抒發心中的讚美,在月色底下安然入睡。

週末,招呼前來探望的友人,跟他們寒暄一下,帶他們遊一遊附近的地方,再給他們介紹家中的小狗。然後,跟他們一起到書店裡,一起玩點音樂,一起討論書本,再喝一杯剛學會怎樣沖的咖啡。跟他們在書店拍個照,一起收鋪,回家煮晚餐,又或者高興的話去碼頭邊吃點海鮮。與他們分享新書的寫作心得,關心他們的近況,與他們禱告,送別他們,期待他們再次回來。

用一年時間,一個人住長州,養好身子,寫一本書,試試做生意,認識一些新朋友,讀好聖經,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好像不錯。不過,當我想到每天起來看不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時,心裡不知怎的有些不踏實。哈,發夢過後,還是好好休息,繼續滿有盼望地求主憐憫和醫治吧。

後記:因身體不適而請了一天病假,發覺自己的心情仍然很受身體的狀況左右。心底裡很想自己身體健康,卻無法改變客觀的現實。如果,就是真的如果,挺得過這幾個月,可能會積極考慮上面所說的這事兒。當然,這個如果,加上那個可能,「十劃也沒有一撇」。

星期二, 10月 27, 2015

獨自一人去婚宴

獨自一人去婚宴
見證兩個人願意締結婚盟
與同桌其他十一人共晉晚餐
分享三十八圍親朋戚友的快樂

酒杯互敲的響聲,鏗鏘地
回應著新郎為新娘譜的愛歌
乳豬的香氣與我愛你
一起在空中迴盪

成長片段中青春的面孔
活像碟上的海鮮釀牛油果
莊月明樓旁的荷花池忽然轉化
竟如響螺湯般清澈見底

吃到清蒸老虎斑
肚子已經很滿足了
還有炸子雞、炒飯和美點雙輝
比起更多的食物,早點休息
這個想法更美好

歸家的路上忽然灑起雨
化濃妝的少女們急忙躱避
細心的男生為女友撐起
早預備好的傘,而我
仍然勇敢地在雨中漫舞

星期三, 10月 21, 2015

吃嗎哪

-昨晚吃粥今午飲茶後有感


媽媽跟我說:孩子,別急
吃得太快就很難吸收,而且
會傷胃,以後很麻煩
媽媽,工作忙碌嘛,吃快點
會有更多時間來工作,不過
我會學習吃慢一點

妹妹跟我說:哥哥,你怎麼吃得
這麼慢,好像龜一樣的速度
吃一碗粥要二十分鐘
妹妹,要放慢一點
才好品嚐清楚人生五味
就算做隻龜,也可做隻滿載而

婆婆跟我說:乖孫,吃多一點
看你這麼瘦,要增肥才健康
工作這麼辛苦要多補充
婆婆,我其實有吃的
但胃口就是不太好,我會盡力
吃多一點你弄的佳餚

肚子跟我說:主人,我的消化力
很弱,你別放這麼多食物進來
否則我會承受不了
肚子,拜託你生性一點
吃得少不要抱怨
吃得多不要抗拒

天父跟我說:孩子,起來,吃吧
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
天父,感謝你賜我飲食
我是幸福的小孩子
所以我要存感恩的心繼續前行

住在香港的人
基本上都不用憂慮飲食
不過,富有的人啊
我們彷彿甚麼都不缺
卻就是缺少嗎哪

註:「嗎哪」原文的意思就是「甚麼」

星期日, 10月 18, 2015

遺失了的美麗

-給熱心為港人服務的「司機大佬」們


星期天早上
當大部分香港人都在夢鄉之時
大量的士司機們已在街上縱橫
有些已經工作了整個晚上
有些清早起來五時左右交更
微薄的薪金支撐著日漸微薄的興趣

的士司機是都市變遷的記錄者
在小小的車廂內
他們跟香港的闊太們、打工仔和病人們
經歷過春夏秋冬
見盡了人情冷暖

的士司機是出神入化的魔術師
在跑馬地坐下閉起雙眼
過了十五分鐘就能出現在鰂魚涌
然後把英女皇頭的硬幣從她的手交到我的手
就變成一朵紫荊花

十月十八日的這個早晨
中年的劉姓司機與他的兩個乘客
分別是一個約七十歲的老婆婆
和一個約三十歲的小伙子
雖然素未謀面卻互相改變

我上車時看到一個「愛瘋」平靜地躺在座椅上
立時想起八個月前離我而去的妳
猜不到狠心的不止妳一個
我不喜歡看分手的故事
所以就設法把它帶回愛人的身邊

在電話簿中找了個叫湯馬士的
就通了電,原來是兒子
聽起來是被吵醒了
我的旅程也不容折返
就約了半個小時後在某處
讓司機歸還,他也歸還司機車資

司機跟我說:老婆婆家住豪宅
卻獨自去養和醫院看醫生
還冒失地遺留了電話,真可憐
她兒子給的地址也屬於豪宅地段
我心裡問:究竟她們一家是富足
還是貧窮呢?

司機也跟我說:送完電話之後
就會接載家人去拜山
他問我信得過他嗎
要否記下他的資料
我微笑道:不用了
我們社會需要的是信任

打開車門的一霎那
陽光從門縫湧入眼簾,提醒我
人所作的每件事,無論善惡
都會被照出來,並被審問
或賞賜或責罰

日光之下雖無新事
但其中柔和的熱力
正溫暖著十月的大地
也溫暖著冰冷的我們

星期六, 10月 17, 2015

久違了的提琴

-悼十多年前辭世的提琴老師


據聞,你是香港第一個演奏《梁祝》的小提琴手
香港演藝學院有以你命名的獎項
雖然你沒有提過
你也曾教出獲獎無數的學生
栽培過不少音樂界的精英
除了我

你卻沒有吝嗇你的時間
縱使你心底裡很清楚
面前的那個學生回家後,根本
沒有怎麼去練琴
除了覆琴那天的早上
但你竟然沒有嫌棄我

你也沒有吝嗇你的才華
去指導一個沒有興趣拉小提琴的劣徒
你沒有叫他去考試
只讓他接觸不同大師的作品
希望有天他能領略
音樂和小提琴的美

今天下午,因為友人的婚禮
再次拾起久違了的提琴
自從十四歲那年,因你的離去
而放下的樂器,此刻顯得
沉重又輕省

肩膀一如小時候在十分鐘內就累了
但松香飄來一段段芬芳的回憶
想起你家中廁所內可愛的小鳥
想起你那對略帶粗糙卻細緻的雙手
想起你對音樂的認真和熱誠
也想起那段短暫卻啓發一生的師生緣

雖然琴聲短促
但大衛加勒特新作《安寧》的餘韻
卻一直縈繞不散

星期四, 10月 15, 2015

書櫃中的夾縫

六年前的一個下午
從實惠買來幾塊棕色木板
把他們橫的豎的架起,再用螺絲固定
就成為一個兩層的書櫃

這些年來
把書本一本一本的帶到它的懷抱裡
中途它又趕走了幾本不合眼緣的
剩下的可是經過精挑細選的

看著排列整齊的書本
紅色、藍色、黃色、黑色
小說、詩集、屬靈書籍
似乎終於能逗它開心
似乎終於有個美好的結局

你卻來把阿嬤、山崗、猩猩
通通都帶走
剩下幾個好像永遠不會填滿的洞
我看到它悄悄的落下淚

我邊輕撫它的身子
邊拿出紙巾,嘗試擦乾
它的淚水,卻聽到它低聲跟我說:
『無論你多努力企圖填飽我
最終都總會留下一道兩道夾縫
而這些卻是曙光出現的位置
也是缺憾中的完美

我的淚是為你而下的
你現在懂了嗎?』

後記:這些年來我都沒有好好去整理我在學校的書櫃.前一陣子,為了更好地管理櫃上的圖書,方便給更多學生借閱,就買了些書,也拿走了些書.現在剩下的其實都可以借出,不過暫時來借書的卻又是最熟悉的幾個.我想,書櫃如果只為他們服務,其實它也不會介意的.

星期三, 10月 14, 2015

轉念之間的快樂

早上五時二十二分自己醒來了
距離鬧鐘響的時間還有一小時三分鐘
是誰叫醒了我?
是天父,是頭痛,抑或是北風?

呆在床上那半睡半醒的狀態
徘徊在跟上帝說話與幻想之間
掙扎了一小時後終於離開了被窩
電話螢幕上的是工作與友誼

鏡子裡的自己好像平日一樣
照著沒問題就出發上班了
誰不知忘記戴上歡笑的面具
竟出賣了心中的那種失落

人海之中多是空洞的眼神
在下班的人潮中俯拾皆是
善意的關心此刻變得價值連城
在秋意盈盈的下午

在明早夢醒之時
雖然昨天再次成為過去
今日卻永遠實在
快樂也只在轉念之間

星期二, 10月 13, 2015

上下

列車從車站出發
我在裡面觀看外面 
風光如畫

在某些車站
偶爾 有些人會上車
然後在另外一個車站 下車

我在位上 只能默默觀看
那些曾經跟我分享他們旅程點滴的
繼續他們的路程

路途走了一段時間
忽然開始領略 
永不撇下 原來是多麼深的愛

後記:我想寫的,是主耶穌竟然能永遠不撇下我們,難怪保羅稱愛為最妙之道。
後記二:發現自己是經常游走於不同列車的旅客。有幸上車,是恩典;有天下車,也許也是愛。

星期日, 10月 11, 2015

對的選擇

今天早上,帶著半病半累的身軀在九時正回到教會參與崇拜。本來,不應該這樣「準時」,不過因為賴了一會兒床,而且手腳遲緩,加上對早到不太著緊,就變了這樣準時。從來,教會的教導都是要早到預備心靈。我從心底裡贊成這個教導,卻自從八年前在英國的一年後就失去了早到約十分鐘的習慣。我可以怪責香港的生活步伐,我可以辯稱自己需要更多睡眠,但無論如何,對到教會敬拜上帝更認真,是可以也應該可以做到的。

今天證道的是林牧師;他太太曾經是我教會的傳道人,今日他專程過來會一會我們。曾經,因為兩周前傳道人離開了世界安息主懷,生病過程轉折近一年,並不很突然,卻又總是始料不及。在上周的安息禮拜見過牧師,當時見他面無愁容,猜不到他一上台就湧起感觸之情,目掃全場,說了句「我想仔細看看這個(她)視為家的地方」,然後就哭了。我心中其中一類最欣賞的就是這種「性情中人」,或者更是會哭的男人。當時,我看到那份深深的卻恰到好處的愛,藏在面前這個人的眼淚中。我好想明白這種愛,好想一起哭,卻哭不出來,但想起主耶穌為了我死,儼然是更加震撼的事實。或許,我還年輕,或者太理性,希望有天能更明白愛。

牧師的講題是「機遇與選擇」,談及有信仰的人生雖然可能仍然短暫,但更重要的是選擇如何過得有意義。他的一句「信仰不是趨吉避凶,而是承載生命」在此情此景下更添真實。是的,他絕對能體會上帝就算不醫治每樣疾病也是愛人的神,他絕對能體會信徒就算因為死亡沉重而能夠時常有盼望,他也絕對能體會要做對的選擇的重要性。

牧師跟我們說,他太太在患病期間哭過三遍。頭兩次是因太疼痛而哭,而最後一次是在離別之前的不捨。他說太太最後的哭是有點遺憾沒能在我教會服侍更久,捨不得弟兄姊妹,不過,大家當然有盼望在天家再見,而牧師和太太都沒有怪責神。人生多長不在我們手上,且終有一死,信徒在世也沒有免死金牌。不過,我們知道,這死不是終局,所以更加要在生存時做對的選擇。

最近,在想前途的問題。這件事,其實每年都在想。因為工作繁忙、身體變差、情緒有時又不太好,也想花點時間寫作和閱讀、想睡多一點聽點音樂、想到外國再待多一年半載、又或者想留些時間給自己、想有些轉變,所以都真的會想離開。不過,真的不過,我不捨得。如果此刻要死去,最大的遺憾可能是沒能夠陪伴學生們繼續成長。所以,既然如此,此刻求主加力,願能一直忠心服侍,且每天做對的選擇。

延伸閱讀:哥林多前書十三章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星期四, 10月 08, 2015

有趣

上班時間看自己的網誌好像不太適合,不過,原來,這些年來,竟然寫了這麼多。如果這不是恩典,是甚麼呢? 未來的路如何,昨晚我認真地在想。寫作方面會否再向前,我也不清楚。不過,人生也是這樣地向前,不可退後;真的不可退後。 這陣子生命中有些很真實的掙扎,特別在病癒之後又再次浮現。人生是很有趣的東西,一直也是。

星期四, 10月 01, 2015

雜緒

昨晚發夢狠狠的把電話摔在地上,原因不記得,但肯定是有些事情掀起強烈的情感。

暈了四十天,生命還是需要有些調整。對自己坦白,卻又有些未能想通的事情。生活還是繼續過,也好像適應了不適。然而,終有痊癒的一天,究竟能否在身體健康時仍然全然靠主?願主保守。

後記:還是為與不同人的互動和傾談而滿心快樂。「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要叫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他國得他榮耀的神。為此,我(們)也不住的感謝神,因你們聽見我(們)所傳神的道,就領受了,不以為是人的道,乃以為是神的道,這道實在是神的,並且運行在你們信主的人心中。」『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11節~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