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日, 10月 11, 2015

對的選擇

今天早上,帶著半病半累的身軀在九時正回到教會參與崇拜。本來,不應該這樣「準時」,不過因為賴了一會兒床,而且手腳遲緩,加上對早到不太著緊,就變了這樣準時。從來,教會的教導都是要早到預備心靈。我從心底裡贊成這個教導,卻自從八年前在英國的一年後就失去了早到約十分鐘的習慣。我可以怪責香港的生活步伐,我可以辯稱自己需要更多睡眠,但無論如何,對到教會敬拜上帝更認真,是可以也應該可以做到的。

今天證道的是林牧師;他太太曾經是我教會的傳道人,今日他專程過來會一會我們。曾經,因為兩周前傳道人離開了世界安息主懷,生病過程轉折近一年,並不很突然,卻又總是始料不及。在上周的安息禮拜見過牧師,當時見他面無愁容,猜不到他一上台就湧起感觸之情,目掃全場,說了句「我想仔細看看這個(她)視為家的地方」,然後就哭了。我心中其中一類最欣賞的就是這種「性情中人」,或者更是會哭的男人。當時,我看到那份深深的卻恰到好處的愛,藏在面前這個人的眼淚中。我好想明白這種愛,好想一起哭,卻哭不出來,但想起主耶穌為了我死,儼然是更加震撼的事實。或許,我還年輕,或者太理性,希望有天能更明白愛。

牧師的講題是「機遇與選擇」,談及有信仰的人生雖然可能仍然短暫,但更重要的是選擇如何過得有意義。他的一句「信仰不是趨吉避凶,而是承載生命」在此情此景下更添真實。是的,他絕對能體會上帝就算不醫治每樣疾病也是愛人的神,他絕對能體會信徒就算因為死亡沉重而能夠時常有盼望,他也絕對能體會要做對的選擇的重要性。

牧師跟我們說,他太太在患病期間哭過三遍。頭兩次是因太疼痛而哭,而最後一次是在離別之前的不捨。他說太太最後的哭是有點遺憾沒能在我教會服侍更久,捨不得弟兄姊妹,不過,大家當然有盼望在天家再見,而牧師和太太都沒有怪責神。人生多長不在我們手上,且終有一死,信徒在世也沒有免死金牌。不過,我們知道,這死不是終局,所以更加要在生存時做對的選擇。

最近,在想前途的問題。這件事,其實每年都在想。因為工作繁忙、身體變差、情緒有時又不太好,也想花點時間寫作和閱讀、想睡多一點聽點音樂、想到外國再待多一年半載、又或者想留些時間給自己、想有些轉變,所以都真的會想離開。不過,真的不過,我不捨得。如果此刻要死去,最大的遺憾可能是沒能夠陪伴學生們繼續成長。所以,既然如此,此刻求主加力,願能一直忠心服侍,且每天做對的選擇。

延伸閱讀:哥林多前書十三章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