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五, 1月 29, 2016

價值觀教育

最近,價值觀教育的事情一直縈繞著我的思緒。今天,因為剛剛完成了考試,而又即將放新年假,所以就想著跟學生們分享一些電影。本來想買Inside Out跟學生們看,又或者最新的Little Prince,不過前者暫時沒有DVD,而後者甚至沒有影碟,所以都不能播放。結果就拿了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播給中三的學生看,希望他們可以反思一下甚麼是快樂,然後從家裡拿了《中國合伙人》給中五同學看,希望可以由此帶入現代中國的通識議題。

本來,一切如我所想般發生,但兩套電影都叫我有點失望;基本上我有點後悔開播了這些電影。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有點較為粗俗的語言,雖然能反映主角的背景和日常生活中的無奈,但聽著的時候我心裏就是不舒服。雖然我知道學生們都聽慣一些更加粗俗的真正「粗口」,但我對於電影中語言的運用確實不太滿意。這套電影在我印象中是適合任何年齡背景的人看,但不知怎的我今天再看時聽著聽著卻特別不爽。而且,當中帶出的父親努力勵志故事,是由母親離開家庭尋找「快樂的新生活」所引發,這類型常見的現代家庭寫照,是否人生經歷困難的必然?雖然電影還未播完,但我知道電影中帶出「只要肯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道理。這一點未必是錯的,但我想我的學生思想關於人生中更深奧的事情。很多時候,環境未必如主角故事般奇蹟改變,可能就是經歷潦倒的階段,甚至眾叛親離,而出路除了是硬著頭皮咬緊牙關之外,更應該是仰望賜恩的天父。電影缺乏的信仰元素,如大部份電影一樣,只是讓人幻想能憑一己努力改變一切,卻無法讓人面對生命中常見的無常和無法控制。假設主角得不到那份工作,是否代表他是失敗者?再努力嘗試如果又失敗,人生是否沒有希望?這些,都是電影無法觸及我卻很想帶出的道理。或許,我會透過電影後的時間分享這一些。

第二套電影其實是我不吐不快的主因。電影的確能活脫脫地呈現近代中國人的美國夢,而且將傳統思想和現代文化的張力充分表現出來,更加可以對中國人的那種盲目崇拜和成功主義予以適當的批判;它絕對是不錯的電影。我不滿意的不是電影本身的質素,又或者演員的演技云云。電影中有三個主角,而其中一個就是扮成很懂美國文化之類,然後有一條跟外國女生的感情線。關於這條線,電影藉著幾分鐘內的幾個片段非常輕描淡寫地帶出現代人關係中愛情的短暫,而當中有一幕男女有過份的親暱舉動,叫我看著很不舒服。我可以說雖然沒有甚麼裸露,而鏡頭上的處理亦刻意避開過份的煽情,令整個過程基本上不算低俗淫褻,但就是不雅。當時我沒反應得過來(我以為是幾秒的事就沒有按停,結果它還維持了多幾秒),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呈現。我不是電影工作者,但除了收視或給予觀眾一點官能刺激之外,我不明白這些片段存在的目的。或許我這看法會得罪很多電影工作者或者對後現代電影趨之若鶩的八九十後,但我不認為新派電影應該擁抱這種歐美主流電影文化。坦白說,情色片段對於思想上的啓蒙是沒有正面影響的。該電影是IIA級的,理論上青少年也可以看,反映著社會對這些事情的價值觀正慢慢開放。近年來,晚上的電視節目也多有不雅片段,實在叫人咋舌。我不是覺得應該完全禁止相關的教育,但社會接受程度的改變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我也想起,中五班中某些同學今天公然就著某些話題聯想起黃色玩笑,然後大聲失笑;雖然未必所有人明白他們笑什麼,但其完全缺乏羞恥之心正反映社會價值的淪陷。


在一個人的長大過程中,遲早也會面對一些價值觀的衝擊。特別在這個已經幾乎喪失道德底線的社會,只要稍稍的與世界接軌,基本上就會被這大千世界的各種影像、文字和概念所影響。我不是贊成所有電影書籍都要經過審批,認為是道德價值上絕對高尚才能出版發行。我只希望人們不要忘記甚麼是真理、甚麼是美麗、甚麼是創造原有的心意、甚麼是罪。當這些界線都開始模糊時,人就會失去所有。如果你是個基督徒,你除了希望能不沾染世俗之外,你很多時候仍然需要在世界上生活。要在世界中打滾而又不被世界的文化所同化,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基督徒立身處世的必要條件。當中的關鍵當然是要熟悉真理,且靠聖靈多方的提醒,常存禱告的心,時刻活在基督裡,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加油!

星期四, 1月 28, 2016

Brace up and fight

I want to try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now on, like the 40-day challenge. I don't really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new; I want to do something relational.

I am about to start that soon. Life doesn't wait.

Brace up and fight. Yes.

ps. I will update what I am going to do very soon.

星期二, 1月 26, 2016

26.1.2016 (the magical 26)

My life has been in a mess for the past year, and I know it. I have set targets and failed some; I have taken up responsibilities and shirked some; I have recovered and fallen sick; I have moved forward and slipped backward.



I have one conclusion out of all these: I am only a human who is WEAK. I am weak but God is STRONG.

Brace up and fight, Gabriel. Please, God, support me and never let me go.

ps. I have decided to brace up and be a man and NOT WHINE!

星期六, 1月 09, 2016

學習這回事

昨天晚上跟今天早上花了約兩個小時看完突破最新一期通識書誌。今次的主題是《全民扮學》,內容環繞香港的教育制度對學童和老師的影響。它透過一些訪談和文章,嘗試剖釋現今香港填鴨式教育如何對「學習」構成威脅。教育,從來都是我家族關心和涉足的命題;除了信仰、關係等我自小就有興趣的方面,伴隨我長大的這個「教育」的課題基本上滲在我的血液中。這本百多頁且絕對用心製作的書刊多少說中我的心聲;它是「獻給每一個不願意強逼學生學習的老師」,也就是我吧。

閱讀著的時候,我不禁隨著說中的一些問題反思,究竟甚麼是學習,究竟我想學生學些什麼,而學生究竟(從我身上)學到了些什麼?考試前的這一周,感恩有機會跟中三的學生分享關於自己以往考試和人生的一些經歷和片段:關於讀書,關於考試,關於學習,關於面對所謂失敗,關於回首發現上帝心意。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聽得明白,但歸根究底就是想他們思考,不想他們成為真正的考試機器。我心裡除了想在他們生命種下信仰的種子,也想在他們的成長中重新喚起他們心中的真摯和對生命本身的渴求。

就算在我現在任教的這一所比較理想的本地學府,都難免墮進考試為本的教學法,以操練為課堂和課後的基本方向,以掌握考試技巧為學習的主流目標,以獲取分數為成功的絕對指標。學校講的是學生的成就和公開試的成績,老師講的是如何拿到最高的層級,學生講的是怎樣答中標準答案。如果授課老師幫不了忙,就要尋找其他人的協助(可能是炙手可熱的補習名師,可能是其他願意討論考試技巧的老師,也可能是深諳此道的同窗)。當然,有少數老師堅持授人以漁,親手交給學生開啓知識大門的鑰匙,讓他們窺見學習的蹊徑。他們課堂上可能教的不多,但從他們對知識的了解和對生命的熱誠,學生可以被啓蒙。對於這些老師,我是深深敬佩的。但在大學入學率低的困局之下,幫助學生考取好成績、為他們鋪張「美好前程」似乎是老師的基本責任。就好像我第一次教授新高中的中六課程時,沒有怎麼去補課和操練考試之後,班裡的成績的確不怎麼理想,而對於當年的「加速班」和學校的「名譽」來說看來並不是什麼好事。之後,由於一直要任教高中的「加速班」,關於課堂上教學內容和手法的掙扎一直持續地困擾自己。當學生、家長和學校都未必明白甚麼是學習的時候,究竟如何堅持自己的看法?當以學習主導方式授課時,大部份學生嫌棄的面孔是否能夠完全忽略?學生們和學校的主流訴求,說穿了就是要在考試中出類拔萃,因為這是引向「成功」之路。學生們對於成績的著緊和考試技巧的執著(甚至會旁敲側擊地要求甚麼「考試技巧大全」,因為其他同事有做過相類似的東西),其實使我心裏鬱悶。可能你會說為考試為成績疲於奔命的主流學生懂得成功的哲學,但為興趣為學習而選擇不屈服於制度化的操練和技巧催谷的學生豈不是更能看穿人生的意義?課室何時變了社會上「人有我有」與「不輸起跑線」這些想法的實驗室?考得差就是「失敗」,比人差就是「弱者」,這是哪門子的教育理論?為何連學生也這樣功利?

這,並非學生的錯,所以我不怪他們。他們也是這個所謂「知識型社會」下受苦的一群,也是父母師長壓力下無力反抗的受害者;我知道他們心裏都有夢想,可是大環境叫他們都忘了自己的夢和心裏最深處的呼聲。結果,過了糜爛的小學生活(或者其實現在幼稚園學生也補習)之後,中學生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套上考試的桎梏。如果選擇「反抗」,轉而追尋自己的一些興趣(就算在做好功課的前提之下),就被認為是走迷路或者需要被再教育。當全世界都稱讚好成績的學生時,當父母口裡說品德最重要卻為了你成績而心急如焚時(我懷疑有幾多父母真的懂得甚麼是學習),一個十多歲的乖乖小孩子如何會有機會有時間思考學習的真義?除非有一本書一齣戲,又或者一個他/她信任的成年人,跟他/她說學習這回事,否則這個社會又會少了一個有夢的人(就好像小王子電影中的情節吧)。

課餘的時候其實有不少學生會出現在教員室。每一天除了能夠近距離接觸學生的課堂時間之外,我最喜歡的就是課後的那段時間。大部份學生找老師都是與功課有關(可能是科長,又或者是欠交的補交的被罰的),又或者處理某些課外活動。有一些學生找我是問關於測驗考試的問題,坦白說我樂意幫助他們,但我不怎麼享受這些時光。只有來找我是談生活、談家庭、談關係、談信仰的才是我真正看重的。生命本來就是需要彼此分享、彼此相愛、彼此承載,可惜現今因為課後種種的活動和學業上的工作量(可能要去補習或者要預備基本上每一周也有的測驗)而使老師和學生沒有時間在生命層面交談。有些高中科目的任教老師每個星期都測驗和補課,我雖然欣賞他們的勤勞(因為要批改很多測驗),卻不怎麼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基本上一個負責任的學生就賣了命給你的學科,是,最後可能考得很好,但多少青春就給斷送了。朝八晚三時半的困獸式學習,豈不足夠嗎?放學之後有空間給學生自己追尋知識嗎?

可惜的是,我總是覺得自己正在助紂為虐。若然離開了體制,就會少了這份罪咎感,但也會因為無法幫助自己關心的學生而產生另外一份罪咎感。所以,這也令我在決定去留時感到糾結。能夠留在這裡,甚至攀上高位,或許能改變一些現況。無論如何,這回事暫時讓我不想吧,反正思前想後也未必能有甚麼清晰的結論。現在,我只知道,有一些小孩子會看這裡的文章,或者會思考人生的意義,甚至會找我談人生各種事情。我希望在我僅有的空間與他們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叫我們能夠在人海中有所共鳴。這段日子來,我透過讀書有很多深刻的學習,也透過跟不同的人對話對生命有不同的反思。特別是面對面對話的時候,叫我感受生命中重要的聯繫感,叫我體會何謂真正的溝通,叫我明白上帝造人成為群體的意義。這,叫作一起經歷;而這,才是學習吧。

後記:既然暫時在體制之內,我希望跟學生同行,跟他們一起迎向真正的學習。

星期日, 1月 03, 2016

我想試下

今年七點半前返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