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價值觀教育的事情一直縈繞著我的思緒。今天,因為剛剛完成了考試,而又即將放新年假,所以就想著跟學生們分享一些電影。本來想買Inside Out跟學生們看,又或者最新的Little Prince,不過前者暫時沒有DVD,而後者甚至沒有影碟,所以都不能播放。結果就拿了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播給中三的學生看,希望他們可以反思一下甚麼是快樂,然後從家裡拿了《中國合伙人》給中五同學看,希望可以由此帶入現代中國的通識議題。
本來,一切如我所想般發生,但兩套電影都叫我有點失望;基本上我有點後悔開播了這些電影。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有點較為粗俗的語言,雖然能反映主角的背景和日常生活中的無奈,但聽著的時候我心裏就是不舒服。雖然我知道學生們都聽慣一些更加粗俗的真正「粗口」,但我對於電影中語言的運用確實不太滿意。這套電影在我印象中是適合任何年齡背景的人看,但不知怎的我今天再看時聽著聽著卻特別不爽。而且,當中帶出的父親努力勵志故事,是由母親離開家庭尋找「快樂的新生活」所引發,這類型常見的現代家庭寫照,是否人生經歷困難的必然?雖然電影還未播完,但我知道電影中帶出「只要肯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道理。這一點未必是錯的,但我想我的學生思想關於人生中更深奧的事情。很多時候,環境未必如主角故事般奇蹟改變,可能就是經歷潦倒的階段,甚至眾叛親離,而出路除了是硬著頭皮咬緊牙關之外,更應該是仰望賜恩的天父。電影缺乏的信仰元素,如大部份電影一樣,只是讓人幻想能憑一己努力改變一切,卻無法讓人面對生命中常見的無常和無法控制。假設主角得不到那份工作,是否代表他是失敗者?再努力嘗試如果又失敗,人生是否沒有希望?這些,都是電影無法觸及我卻很想帶出的道理。或許,我會透過電影後的時間分享這一些。
第二套電影其實是我不吐不快的主因。電影的確能活脫脫地呈現近代中國人的美國夢,而且將傳統思想和現代文化的張力充分表現出來,更加可以對中國人的那種盲目崇拜和成功主義予以適當的批判;它絕對是不錯的電影。我不滿意的不是電影本身的質素,又或者演員的演技云云。電影中有三個主角,而其中一個就是扮成很懂美國文化之類,然後有一條跟外國女生的感情線。關於這條線,電影藉著幾分鐘內的幾個片段非常輕描淡寫地帶出現代人關係中愛情的短暫,而當中有一幕男女有過份的親暱舉動,叫我看著很不舒服。我可以說雖然沒有甚麼裸露,而鏡頭上的處理亦刻意避開過份的煽情,令整個過程基本上不算低俗淫褻,但就是不雅。當時我沒反應得過來(我以為是幾秒的事就沒有按停,結果它還維持了多幾秒),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呈現。我不是電影工作者,但除了收視或給予觀眾一點官能刺激之外,我不明白這些片段存在的目的。或許我這看法會得罪很多電影工作者或者對後現代電影趨之若鶩的八九十後,但我不認為新派電影應該擁抱這種歐美主流電影文化。坦白說,情色片段對於思想上的啓蒙是沒有正面影響的。該電影是IIA級的,理論上青少年也可以看,反映著社會對這些事情的價值觀正慢慢開放。近年來,晚上的電視節目也多有不雅片段,實在叫人咋舌。我不是覺得應該完全禁止相關的教育,但社會接受程度的改變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我也想起,中五班中某些同學今天公然就著某些話題聯想起黃色玩笑,然後大聲失笑;雖然未必所有人明白他們笑什麼,但其完全缺乏羞恥之心正反映社會價值的淪陷。
在一個人的長大過程中,遲早也會面對一些價值觀的衝擊。特別在這個已經幾乎喪失道德底線的社會,只要稍稍的與世界接軌,基本上就會被這大千世界的各種影像、文字和概念所影響。我不是贊成所有電影書籍都要經過審批,認為是道德價值上絕對高尚才能出版發行。我只希望人們不要忘記甚麼是真理、甚麼是美麗、甚麼是創造原有的心意、甚麼是罪。當這些界線都開始模糊時,人就會失去所有。如果你是個基督徒,你除了希望能不沾染世俗之外,你很多時候仍然需要在世界上生活。要在世界中打滾而又不被世界的文化所同化,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基督徒立身處世的必要條件。當中的關鍵當然是要熟悉真理,且靠聖靈多方的提醒,常存禱告的心,時刻活在基督裡,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