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六, 1月 09, 2016

學習這回事

昨天晚上跟今天早上花了約兩個小時看完突破最新一期通識書誌。今次的主題是《全民扮學》,內容環繞香港的教育制度對學童和老師的影響。它透過一些訪談和文章,嘗試剖釋現今香港填鴨式教育如何對「學習」構成威脅。教育,從來都是我家族關心和涉足的命題;除了信仰、關係等我自小就有興趣的方面,伴隨我長大的這個「教育」的課題基本上滲在我的血液中。這本百多頁且絕對用心製作的書刊多少說中我的心聲;它是「獻給每一個不願意強逼學生學習的老師」,也就是我吧。

閱讀著的時候,我不禁隨著說中的一些問題反思,究竟甚麼是學習,究竟我想學生學些什麼,而學生究竟(從我身上)學到了些什麼?考試前的這一周,感恩有機會跟中三的學生分享關於自己以往考試和人生的一些經歷和片段:關於讀書,關於考試,關於學習,關於面對所謂失敗,關於回首發現上帝心意。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聽得明白,但歸根究底就是想他們思考,不想他們成為真正的考試機器。我心裡除了想在他們生命種下信仰的種子,也想在他們的成長中重新喚起他們心中的真摯和對生命本身的渴求。

就算在我現在任教的這一所比較理想的本地學府,都難免墮進考試為本的教學法,以操練為課堂和課後的基本方向,以掌握考試技巧為學習的主流目標,以獲取分數為成功的絕對指標。學校講的是學生的成就和公開試的成績,老師講的是如何拿到最高的層級,學生講的是怎樣答中標準答案。如果授課老師幫不了忙,就要尋找其他人的協助(可能是炙手可熱的補習名師,可能是其他願意討論考試技巧的老師,也可能是深諳此道的同窗)。當然,有少數老師堅持授人以漁,親手交給學生開啓知識大門的鑰匙,讓他們窺見學習的蹊徑。他們課堂上可能教的不多,但從他們對知識的了解和對生命的熱誠,學生可以被啓蒙。對於這些老師,我是深深敬佩的。但在大學入學率低的困局之下,幫助學生考取好成績、為他們鋪張「美好前程」似乎是老師的基本責任。就好像我第一次教授新高中的中六課程時,沒有怎麼去補課和操練考試之後,班裡的成績的確不怎麼理想,而對於當年的「加速班」和學校的「名譽」來說看來並不是什麼好事。之後,由於一直要任教高中的「加速班」,關於課堂上教學內容和手法的掙扎一直持續地困擾自己。當學生、家長和學校都未必明白甚麼是學習的時候,究竟如何堅持自己的看法?當以學習主導方式授課時,大部份學生嫌棄的面孔是否能夠完全忽略?學生們和學校的主流訴求,說穿了就是要在考試中出類拔萃,因為這是引向「成功」之路。學生們對於成績的著緊和考試技巧的執著(甚至會旁敲側擊地要求甚麼「考試技巧大全」,因為其他同事有做過相類似的東西),其實使我心裏鬱悶。可能你會說為考試為成績疲於奔命的主流學生懂得成功的哲學,但為興趣為學習而選擇不屈服於制度化的操練和技巧催谷的學生豈不是更能看穿人生的意義?課室何時變了社會上「人有我有」與「不輸起跑線」這些想法的實驗室?考得差就是「失敗」,比人差就是「弱者」,這是哪門子的教育理論?為何連學生也這樣功利?

這,並非學生的錯,所以我不怪他們。他們也是這個所謂「知識型社會」下受苦的一群,也是父母師長壓力下無力反抗的受害者;我知道他們心裏都有夢想,可是大環境叫他們都忘了自己的夢和心裏最深處的呼聲。結果,過了糜爛的小學生活(或者其實現在幼稚園學生也補習)之後,中學生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套上考試的桎梏。如果選擇「反抗」,轉而追尋自己的一些興趣(就算在做好功課的前提之下),就被認為是走迷路或者需要被再教育。當全世界都稱讚好成績的學生時,當父母口裡說品德最重要卻為了你成績而心急如焚時(我懷疑有幾多父母真的懂得甚麼是學習),一個十多歲的乖乖小孩子如何會有機會有時間思考學習的真義?除非有一本書一齣戲,又或者一個他/她信任的成年人,跟他/她說學習這回事,否則這個社會又會少了一個有夢的人(就好像小王子電影中的情節吧)。

課餘的時候其實有不少學生會出現在教員室。每一天除了能夠近距離接觸學生的課堂時間之外,我最喜歡的就是課後的那段時間。大部份學生找老師都是與功課有關(可能是科長,又或者是欠交的補交的被罰的),又或者處理某些課外活動。有一些學生找我是問關於測驗考試的問題,坦白說我樂意幫助他們,但我不怎麼享受這些時光。只有來找我是談生活、談家庭、談關係、談信仰的才是我真正看重的。生命本來就是需要彼此分享、彼此相愛、彼此承載,可惜現今因為課後種種的活動和學業上的工作量(可能要去補習或者要預備基本上每一周也有的測驗)而使老師和學生沒有時間在生命層面交談。有些高中科目的任教老師每個星期都測驗和補課,我雖然欣賞他們的勤勞(因為要批改很多測驗),卻不怎麼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基本上一個負責任的學生就賣了命給你的學科,是,最後可能考得很好,但多少青春就給斷送了。朝八晚三時半的困獸式學習,豈不足夠嗎?放學之後有空間給學生自己追尋知識嗎?

可惜的是,我總是覺得自己正在助紂為虐。若然離開了體制,就會少了這份罪咎感,但也會因為無法幫助自己關心的學生而產生另外一份罪咎感。所以,這也令我在決定去留時感到糾結。能夠留在這裡,甚至攀上高位,或許能改變一些現況。無論如何,這回事暫時讓我不想吧,反正思前想後也未必能有甚麼清晰的結論。現在,我只知道,有一些小孩子會看這裡的文章,或者會思考人生的意義,甚至會找我談人生各種事情。我希望在我僅有的空間與他們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叫我們能夠在人海中有所共鳴。這段日子來,我透過讀書有很多深刻的學習,也透過跟不同的人對話對生命有不同的反思。特別是面對面對話的時候,叫我感受生命中重要的聯繫感,叫我體會何謂真正的溝通,叫我明白上帝造人成為群體的意義。這,叫作一起經歷;而這,才是學習吧。

後記:既然暫時在體制之內,我希望跟學生同行,跟他們一起迎向真正的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