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五, 12月 18, 2009

期望


吃晚飯的時候在討論弟弟的前途問題 (唔...是各自陳述多於討論)...由於私隱關係內容就不透露了。一輪討論之後,大家各自回房間;大概都是心事重重的。

或許要在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願望之間取捨是很難的事。種種理由也無法掩蓋望子成龍,希望兒子出人頭地,不甘兒子捱苦付出的愛子之心。作為他的哥哥,我可沒有這麼偉大。我只希望他做一個不會後悔的選擇,餘下的工作就是無條件地支持了。自己心裡卻其實好清楚兩邊的看法,畢竟自己也曾經是主角。

討論中我一直都只是聆聽者。看到弟弟比從前成熟多的處理手法和態度,心中其實好生佩服。換了是我,可能沒有這個耐性保持笑容地慢慢解釋。當然,討論中途也無可避免地提及了我的處境。
媽媽說:"你哥哥不同呢,他喜歡的話可以隨時去讀教育心理學嘛。"

我想我在這裡要澄清一下教育心理學並非我想讀就可以讀的東西,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並非想讀。我想讀教育心理學的想法從來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想法 (我可能也有過可以讀的想法, 卻從不強烈),也是他們很大方地容許我走上教育這條苦路的原因。說是苦路並不誇張,這是學生跟我說的。有些學生問我為甚麼去教書不去做補習社,因為他們跟我媽媽一樣擔心我太辛苦。我聽到的時候很感動,心想他們年紀輕輕就懂得為人設想,委實難得。我口裡當然說不打緊,反正我喜歡對著他們看他們成長 (這是事實),心裡卻暗忖"如果為我設想,就應該專心聽書交齊功課啦,哼"。那個情境,現在想起也覺得好笑。

回想當時當我說想當老師的時候,爸爸跟我說教書很難入行,所以叫我選擇教英文,因為需求大。後來發現他的確說得對,不過教英文也不容易入行。當時媽媽就不斷跟我說教英文很辛苦,而且教久了就會像老油條,暗示我教幾年就好去讀書。後來發現她也的確說得對,教英文的確頗辛苦。不過,我卻仍然喜歡教書;我可沒有後悔做了這個選擇。

要滿足其他人的期望其實好難,活在他人期望之下其實也很辛苦,過了這麼多年我也好像脫離不了。可我對自己的學生也有一些期望。我期望他們如果讀書讀得好的話要盡力幫助其他人,不要驕傲,而且要主動去尋找學問。如果讀書不行成績不好的話,也要好好的讀。而且如果生活艱難遇人不淑,也要好好的過。當然我最希望他們有一天能信主,信主的能好好成長為主好好作工。我知道這些期望說出來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壓力,本想收在心裡,期望他們有天明白。不過,說了出來好像真的舒服一點呢。拭目以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