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四, 12月 31, 2015

20151231 查經有感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

(太24:42-46)

星期三, 12月 30, 2015

2015年五本好書

日前,弟弟寫了2015年五本好書,趁年終之前我也寫一下吧。感恩今年也有看書的時候,看過的有新買的書,有買了很久卻新看的書,也有看了不止一遍的舊書。有人問為何有時間看書,我想,就跟祈禱一樣道理。越忙碌越需要祈禱,讓目光放在主耶穌身上免得迷失方向;越忙碌越需要看書,讓心靈安靜並繼續擁有造就別人的內涵。在這裡推薦幾本比較新的書(除了最後的那本),而且大部份都是下半年讀的,有興趣的話你也看看吧。


《迎鋒而立》 劉進圖

這本書是剛過去的書展上買的,因為弟弟去不了所以他叫我買。如果沒有記錯,書展上可能只買了一本新書,就是這本。對於同樣在身體上經歷前所未有挑戰的我來說,這本書真的是及時雨。以下是兩段書中的節錄:

「上帝出重手,把你推離原來的生活軌跡,不一定為了有新的任務交給你,很可能就是為了讓你回家。在天父眼中,沒有任何事情比流浪在外的孩子回家更重。至於回家後該做甚麼或不做甚麼(指事奉),那倒是次要的,屬於基督徒的自由。」

「對於有信仰、有盼望的人,等候不是被動地甚麼事都不做,把人生的一切成敗得失,統統推給上帝或命運,而是積極地參與、創造、分享,等候上帝實現祂應許給我們的美善和愛。」


The Magic Strings of Frankie Presto - Mitch Albom

本來我也不知道Mitch Albom出了本新書,直到有學生跟我說。後來,書局只看到硬皮的,所以就叫弟弟從網上(又是book depository)訂了一本。我喜歡他的Tuesdays with Morrie和The Time Keeper,前者的舞台劇版本也看了三遍(其實是喜歡看舞台劇),不過他以往寫的書都是短短的,猜不到這一本不但面積闊了,書也出奇地厚(四百多頁)。近年看這類型小說已經很少能一口氣看完,總是看幾頁然後停一停,然後不知多少天後就不了了之。不過,我用了兩晚加上一個早上就看完了,因為真的好看。書裡有一些深刻的信息,不過不知怎的下面這句結他老師對主角的教訓於我來說最深刻:

‘The secret is not to make your music louder, but to make the world quieter.’


We are all completely beside ourselves - Karen Joy Fowler

這本書是在英國的一間書局買的。本來,不打算在那裡買書,因為旅行時其實沒有時間看書,所以拿著一本書在行李也不是很方便的事。不過,這本書的封面(黃色加黑色很搶眼),加上它能同時出現在暢銷榜和店員推薦兩欄上(看完介紹後才決定的),就使我把它買下了。坦白說,由於文字並不簡單,我花了不少時間去讀它,但未看完已經令人有種深刻的感覺。我覺得不完全是因為主角的爸爸是心理學教授(所以書中有不少心理學理論),而是因為當中的鋪陳很有心思。無論如何,書裡的這句也很有印象:

“In the phrase ‘human being’, the word ‘being’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word ‘human’.”


Blue like Jazz - Donald Miller

這本是關於信仰的書。雖然它是關於信仰,但它跟大部份其他我看過關於信仰的書都不同。這本書藉著另一個角度去叫人反思信仰是一回什麼事。當大部份屬靈書籍都在講道理時,它藉著很落地很真實的經歷談論甚麼是信仰和與耶穌的關係。我不能說我因此改變了很多,但對於信仰又有著更深的體會。以下是一些比較深刻的內容:

‘The most difficult lie I have ever contended with is this: life is a story about me… No drug is so powerful as the drug of self. No rut in the mind is so deep as the one that says I am the world, the world belongs to me, all people are characters in my play. There is no addiction so powerful as self-addiction.’

'I think loving Jesus is something you feel. I think it is something very difficult to get on paper. But it is no less real, no less meaningful, no less beautiful... Ask Him to become real to you. Ask Him to forgive you of self-addiction, ask Him to put a song in your heart. I can't think of anything better that could happen to you than this.'


Reaching Out: The Three Movements of the Spiritual Life - Henri Nouwen

這本書是我同事推介給我看的,不過我看完之後決定自己買一本收藏。而且,有趣的是,當我在看這本書時,教會一個弟兄對我說他剛收到牧師贈送的一本書,而那本就正正是這本書的中文版。這本書總共有三部分,而每一部分也有三課。要介紹這本書,不能用三言兩語說完,而且我相信在2016年我也會再看一次。這本書,談的是如何面對自己,如何面對其他人和如何面對上帝,它對於孤獨和與人相處的坦誠和空間的討論對我來說特別深刻。有機會我希望能更深入地討論一下,不過這裡就看幾句內容吧:

‘If some are still dominated by their former bad habits, and yet can teach by mere words, let them teach...for perhaps, being put to shame by their own words, they will eventually begin to practise what they teach.’

‘When we have no project to finish, no friend to visit, no book to read, no television to watch or no record to play, and when we are left all alone by ourselves we are brought so close to the revelation of our basic human aloneness and are so afraid of experiencing an all-pervasive sense of loneliness that we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busy again and continue the game which makes us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s fine after all.’

‘Just as our adulthood shows the marks of the struggles of our youth, so our solitude bears the signs of lonely hours, our care for others reflects at times angry feelings and our prayer sometimes reveals the memory and presence of many illusions. Transformed in love, these painful signs become signs of hope, as the wounds of Jesus did for the doubting Thomas.’

星期日, 12月 27, 2015

來自星星的你

-獻給還擁有夢想的你

屬於另一星球的究竟是誰?
是看透人生的小王子嗎
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嗎
是毋忘夢想的老伯伯嗎
是自信滿滿的大人們嗎

長大其實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忘記

忘了窗外的藍天白雲
忘了草地上的紙飛機
忘了床邊的毛毛小狐狸
忘了天花板上閃閃的星
也忘記了愛

親愛的你
別忘了他們
正如他們都沒有忘記你一樣

你還年輕的時候
小王子跟你說過:
真正重要的
不是憑眼見而是用心感受
要用心感受啊
否則小王子會傷心的
他留下的豈能付諸流水?

當小王子輕輕的離開的時候
小女孩也別哭了
媽媽正在後面笑著
守候著你快樂地成長

那一個來自星星的

星期六, 12月 19, 2015

問答時間

2016年即將來臨。坦白說,2015年的下半年,特別難過。我想趁這個週末,在這裡抒發一下感受。

或許我以答問題的形式來交代一些事情吧。第一個問題:這些日子究竟發生什麼事?第二個問題:我是否變了?第三個問題:我有什麼學習?第四個問題:我會否考慮離職?

第一,其實你如果有看這裡文章的習慣,你應該已經知道。由八月尾開始,今個學年開始之前,我倒下了。基本上,就是這些年來太勞累的結果,一下子身體就開始出現不同的毛病。由一開始的暈倒,到後來持續的頭暈,然後一直身體非常疲勞,睡眠後仍然力不從心。頭、手、腳、胃、眼等不同的身體部位都一直有不同的疼痛和不適,每天都在困擾著。曾經看過總共不下十次中醫和西醫,也曾經照過腦部磁力共振,結果還是沒有得到一個很肯定的答案和治療方法。有時,我寧願醫生對我說吃這個藥做這件事就能痊癒了,然後給我個日子,讓我知道等待的限期。不過,天父明顯地有更美好的心意,就是要我學習與痛苦和疾病共存,並且學習有盼望和對祂有信心。

這段日子,我的感覺就像戰爭中失去手臂的戰士。驍勇善戰的將軍曾經多年征戰沙場,卻一朝壯士斷臂,浴血當場,奮戰不懈卻節節敗退,鬱鬱卻沒有終。我的感覺又像病倒了的奴隸。在奴隸制度下,傷病的奴隸就會被放棄,或者拋下船,而他們縱然不想被拋棄卻無力回天。在教學上,在批改上,在與學生相處上,根本上就力不從心。開學前,我曾經計劃跟自己當班主任的班裡的同學每個星期找一天中午分批吃個便飯,結果到現在還未能實行。開學前,我曾經計劃找些放學日子跟中五的同學根據功課和測驗表現逐個講解如何能在通識科做得更好,可惜我連被他們問IES的時間也沒能給。開學前,我曾經計劃跟學生們更多打羽毛球,操練好球技之餘也能好好鍛鍊身體,亦能把握羽毛球隊的這個平台跟學生相處,結果到現在出席練習也少了很多。現實就是,很多時候,放學不是去了看醫生就是回家休息。這個月來,身體好像好了一點,放學就處理之前未曾處理的事兒,結果還是做不到之前希望做的事。

第二,有人曾經認為我變了,我也想回應一下。我必須承認,我的確變了。今日的我,比起一年前的我,甚至幾年前的我,的確變了。首先,不少人都留意到我瘦了,而這絕非好事,而是證明身體狀況變差了。無可否認,多月來的不適加上西藥的效果(再加上有時缺乏進食的胃口),令我瘦了一點。其實,有時看著鏡中的自己,心裡有點傷感。暑假時努力游泳希望建立的一點身型,瞬間打回原形,而且比從前更加不濟。另外,我也變得不太喜歡社交。這幾個月來,因著身體不適,我停止出席很多不同的聚會和活動,一來避免過度疲勞,而來也沒有心情去社交。我不想不斷地回答別人關於自己健康的提問,因為我也沒有答案。所以,長此下來,是變了有點「自閉」吧。

當然,關於其他改變,我也要問清楚自己是否存在。究竟教學的熱誠是否減退了?我在想關於高比拜仁的這個職業年。他曾經是叱咤一時的籃球好手,更一度被譽為米高佐敦的接班人。今年他因為傷患困擾,加上年紀的限制,他的表現大不如前。但,他堅持努力地適應他職業生涯最後一年的身體狀況,盡力打好每一場比賽。我想,我教學熱誠未有減退,我只是有氣餒的時候,有乏力的時候,有軟弱的時候,而這是我之前未有怎樣表現過的。跟一個舊生談起,也明白自己從來也是以最佳狀態示人,所以當一些情緒浮面時,我竟然也是不堪一擊如普通人。或許,我變回了一個普通人吧。

第三,我的學習在這段時間可多了。我要強調我還未「學懂」這些事情,因為很多時候這些都是一生的功課,不過有些體會卻很真實。首先,我對喜樂的感受很深刻。這四個月,可算是我人生中最難捱的時間。而在這種客觀的苦況中,如果沒有喜樂,根本沒有辦法走得過。聖經中說:「在患難中要有喜樂」,這是命令,也是要用點力才會做到而不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這段原可以終日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不同的人鼓勵我(媽媽、一些同事、一些舊生和學生),也因此與某些人建立了更深的關係。患難見真情,也看到天父有預備不同的人作我安慰,因此我能快樂。另一樣學習是關於信心和盼望。很多人跟我說,我會康復的。主給我生命的盼望,是在生病外軟弱外無法更深刻體會的。一帆風順時,那來學習單純地倚靠上帝而非自己呢?這豈不是針對我這些年來每周狂熱工作,耗盡自己卻漸感自大的光景?

這些日子,我已無力在人前裝作完美無瑕,且也暴露了不少缺點。驕傲、急躁、冷漠、悲觀等問題通通出現,但在這些都浮起的時候,我學會更注意地處理。在患病的時候,我無法不謙卑下來。在無力的時候,我無法不慢下來。在需要關心的時候,我無法抗拒別人善意的問候。在憂愁的時候,我無法不嘗試學習喜樂。而且,在一無所有之時,我更加明白甚麼是「主是我萬有」。而且,在這些日子,我更學會珍惜一切。

第四,這是最嚴肅也是我最想答的問題。由第一年來培正開始,我都有想是否離開。歸根究底,我來培正非我所求,終生教學亦從來非我所想。我根本沒想過在培正建立些甚麼,也對金錢和權力毫無興趣,基本上隨時可以離開,所以由第一年開始已有離開的準備。較熟悉的學生每年都問我會否離開,卻因不捨而一再耽擱離去之期。本來,哲社同學的離開是最適合的一年,卻因不捨得君社信班和愛社而留下了。不過,似乎也要歸還這偷去的一年(根據聖經,第七年是安息年;雖然今時今日並非如此運作,不過休息從來重要)。

我會問,如果天父要我離開培正,祂會做些甚麼?因為我一定會不捨得離開。會否現在經歷的病患和無力就是離開的標記?會否跟大部分學生不再接近就是讓我能忍痛離開的關鍵?為此,我仍會繼續尋找和等候答案。但無論如何,我可以肯定我一定會捨不得每天早上起來不久就能看見我喜歡的面孔的日子。我會懷念那些相處和對話,雖然我知道離開後仍然可以在他們放學後跟他們相聚;只是我肯定會懷念。

反正一來還未決定離開,二來身體也未痊癒(談甚麼將來大計?),所以無謂強作傷感。我感恩六年多來能見證天父在我身上的作為;感恩成為多人的祝福;感恩與大量同事見立了美好的關係,也和一些成為密友;感恩遇上了不同背景(想當年可結交了一些「壞學生」)和年齡的學生,有些成為朋友,有些成為同路人,有些成為師徒,,有些成為知己,有些甚至成為兄弟兄妹。感恩不但有因我而成長的,更是我因身邊的各位而變得更好更快樂更珍惜。

如果我曾叫你擔心或傷心,對不起,不過朋友應該互相分擔困難,對嗎?如果我的說話或行為曾經對你構成傷害,對不起,請原諒我。多謝大家包容我所有缺點,也不介意我的長氣;這就是我。也盼望我能更像耶穌。

後記:我有想過像早幾年教書那樣,將心中所存的放在面書讓大家知道和了解。不過,可能是因為不想博取同情,,也可能是喜歡低調,不知怎的,這一兩年來喜歡把這些都放在較私人的地方中(例如這個網誌)。我不肯定是否因為人大了,喜歡自閉,或者還未突破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到我要離開時,我會把這段日子的一些感受整理,然後在適當時候放出來。

星期二, 12月 15, 2015

The problem of pain

“We can ignore even pleasure. But pain insists upon being attended to. God whispers to us in our pleasures, speaks in our conscience, but shouts in our pains: it is his megaphone to rouse a deaf world.”  (C. S. Lewis)

Very true indeed.


The problem of pain is still mysterious yet so real. May God be glorified in my pain, and through the sharing in part of what Jesus has once experienced, may I be enlightened and united with Him ever more.

星期一, 12月 07, 2015

任性

人,總想任性。或者,任性一次,就一次。

當年亞當夏娃就任性了一次,結果不堪設想。這類型的任性,我也試過(當然,我不是吃過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只是曾經明知故犯一些罪)。但,我不是想這樣。人大了,罪曾經犯得多了,就知道不應該再刻意犯罪。我不想得罪上帝,也不敢。當然,還是未盡完美,但正在努力。

我也不是說我要得罪全世界的那種任性,只管我行我素的那種。不是的。我不想得罪愛我的人,又或者我愛的人,又或者任何人。

我說的任性是不顧全大局的任性,想離開一會兒,放低工作擔子的那種任性。是基於太大壓力而有心無力的狀態下,讓自己歇息一下的那種。是明明有很多工作卻偷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跟自己喜歡的人談天說地,看自己喜歡的書玩自己喜歡的樂器的那種。是忽然辭職買張機票流浪外國一個月的那種。不過,我不可以。這,從來不是我的慣常作風(我懷疑自己有否任性過...不過打完這句之後我也只能承認我的確任性過),也不會是我將來的作風。不是大家需要我或者沒有我不行,而是大家對我滿有期望;是曾經風光,就不能倒下的那種壓力。我知道我不能任性,因為我已經成為別人的榜樣。所以,我會努力的,因為恩典是夠用的,因為大家也在努力著同奔天路。

或許,有一天我們都會飛。加油。

後記:今日日記不寫字了,因為現在剛完成了很多很多一路堆積下來的瑣碎事(或者其實並不瑣碎),終於有時間停一停,就好想記下。哦,對,現在正身處學校,終於(真的終於)有些體力讓我工作得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