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一, 6月 29, 2015

As the ruin falls (C. S. Lewis)

All this is flashy rhetoric about loving you.
I never had a selfless thought since I was born.
I am mercenary and self-seeking through and through:
I want God, you, all friends, merely to serve my turn.

Peace, re-assurance, pleasure, are the goals I seek,
I cannot crawl one inch outside my proper skin:
I talk of love --a scholar's parrot may talk Greek--
But, self-imprisoned, always end where I begin.

Only that now you have taught me (but how late) my lack.
I see the chasm. And everything you are was making
My heart into a bridge by which I might get back
From exile, and grow man. And now the bridge is breaking.

For this I bless you as the ruin falls. The pains
You give me are more precious than all other gains.

ps. 上面的是最近看書看到魯益師(C. S. Lewis)所寫的詩,說的是他跟上帝的關係,很有意思。
ps2. 暫別了中二和中四的學生,明年若天父許可的話或許能夠重遇;中六的,總有再聚的一日。
ps3. 還是有點忙碌,未到有空和有心情寫文章的時候。不過,想寫的題目卻越來越多了。
ps4. 最近心情還是有點忐忑,有些事要好好面對,但不知道從何入手。
ps5. 盼望能在團契營中重新得力。
ps6. 我正考慮趁暑假的空檔,整理一下這裡的文章,然後跟更多人分享。(現在這裡的讀者據我了解只有十多人)

星期三, 6月 24, 2015

小休

其實有幾篇文章在草稿狀態,不過還是有點事情要先完成。

最近生活還好,你呢?有否要代禱的事?

星期六, 6月 20, 2015

如果有一天,我睜開眼

如果有一天,我睜開眼
卻甚麼也看不見
我不會感覺孤獨
因為黑暗已經與我永遠作伴
當光與影都消失在漆黑中
視覺被永久奪去之時
害怕只會是瞬間的感覺
無奈和絕望才是內心的呼聲

如果有一天,我睜開眼
面前是漆黑一片
請拿一支白杖給我
或者,讓我扶著你可靠的肩膀
又或者,乾脆牽著我的手
也請不要恥笑我的無助
因為我會慢慢地學會
如何在黑暗中漫舞

如果有一天,我睜開眼
我看不見這個世界
我希望還記得曾經讀過
海倫凱勒和她的雋語
真正美麗的東西
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感受
不用依靠視力的世界
雖然可怕但卻同樣美麗

如果有一天,我睜開眼
我看不見身邊的人
我想我會開始能夠感受
新約聖經中記載的那些瞎子
如何留意到主耶穌的聲音
然後熱烈地迎接那等候已久
卻可能從來不會發生的醫治
再將榮耀歸給愛我們的主

如果明天,我睜開眼
還能看得見一切
我豈能不感恩?
與其擔心有天要在黑暗中生活
不如趁看得見再看多幾遍

如果明天,我睜開眼
卻真的失去了視力
我希望漆黑中仍能與你同路
這比獨自走一段看得見的路
來得更寶貴,是嗎?

後記:今天終於去了《黑暗中對話》。這個經歷,期待已久,果然值得。今次是跟教會團友一起去的,有機會的話,想讓學生們也去體驗一下。

星期五, 6月 19, 2015

從駕車到謝師宴

昨天十時許跟外公外婆與媽媽飲茶。其實我並非甚麼孝子,不過這些機會也不會剩下很多。吃罷我跟媽媽提出不如由我駕車回家;媽媽其實已不再怎麼年輕,這些粗活我早該接過來做。不過,我不像爸爸般喜歡駕車,而且爸媽都經驗豐富,所以總是沒有機會。雖然牌就已經考了六年,但這些年來駕車的次數寥寥可數。難得有機會接載外公,我當然小心翼翼地駕駛,讓他感覺舒適。這趟車程最深刻的,卻是送完外公後在車裡跟媽媽的對話。

媽媽說看到我還是很謹慎地駕車,心中也很安慰,但擔心我習慣了之後會開始鬆懈和輕浮。其實駕車就像人生很多其他事情一樣,未熟習時我們總是小心翼翼的,也會照顧所有細節,全心投入去做,生怕壞了大事。但當我們都習慣了,熟悉了,以為能輕鬆駕馭的時候,我們便會開始自滿,繼而疏忽大意和不夠認真,往往就因此產生意外。

我把這個體會聯繫上工作的經驗,這六年的確慢慢磨蝕我對人和工作的熱誠和拼勁。當然,媽媽知道我想甚麼,就叫我好好享受這所謂的蜜月期。過了六年,學校方面想我由學生層面轉到在同事層面下多點工夫,慢慢從前線退下來。我當然不太願意,但體力的衰退和學校實際的需要也很真實。或許,這也是人生健康而又必要的進程。不過,起碼,我想重拾那團火。

感恩自從前幾天的心情低谷開始,這幾天不斷地經歷一些提醒和鼓勵。天父透過不同的人和事,提醒我本來應該做的工作和鼓勵我繼續曾經做得好的事。一位非信徒同事告訴我他一直知道我正職是基督徒,做一個好老師只是副業。一些舊生說他們認為我不單是一個老師,也是他們人生的導師,在信仰、人生、家庭和感情上給予指引、鼓勵和禱告支持。現在的學生也有些主動地分享教會生活的點滴和各式各樣的重擔,對我十分信任。他們都不知道,其實最近我心情有點差,做事也不太起勁;我感覺自己開始失去熱誠了。但他們更不知道,他們對我的信任和說話,卻成為了我的鼓勵。

為此,引用時下流行的一句,真的要「勿忘初衷」。對預備每次早禱和事奉的認真,對團契每次周會和團友成長的執著,對學生們分享信仰的堅持,對關心個別學習需要的看重,對坦誠回應別人和鼓勵學生努力的用心,都是我的初衷,也都是這幾年來隨著繁重工作開始慢慢消失的堅持。願休息過後,健康地重新出發,更有力地成為別人的良師益友,也讓別人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我的良師益友。

如果我沒有記錯,除了自己讀書的謝師宴外,昨晚是我第四次出席此等聚會。卓社、翹社、雋社,然後到今天的哲社,一轉眼又渡過了幾個秋。中一教過後中五六再遇上,然後有些在團契中識於微時,確實是這六年中極之難得的體會。看著他們都長大了成年了,玉樹臨風或者亭亭玉立,感覺絕對神奇,也為他們感恩。不過,謝師宴後留下些甚麼,或許比宴會中留下的倩影寶貴得多。如果留得住一些對大家正面的影響、說話、榜樣和關係,未來無論剩下幾多個寒暑,幾多次謝師宴,也不枉了。

後記:只是停了兩個禮拜寫作,腦袋就好像生了鏽一樣,寫作的感覺幾乎是零。我可以肯定,之前的那四十天是奇蹟,也是恩典。

星期四, 6月 18, 2015

小記

人生有高低起伏,四十日後低谷瞬間又遇上了。當人熟悉了一個環境、一種節奏,就開始自滿和鬆懈了。在再次墮進谷底前,是時候開始另一個計劃了。

渴望簡樸

某年某月某日
簡樸與渴望簡樸相遇
二人同往的快樂
碰上了一人的話劇

大地本來就是靜謐
只有鳥兒吱吱的叫聲
屋內三人的和諧
與四人的心跳和鳴

嬰孩偶爾的哭聲
其實蘊藏大人的夢想
主人和賓客不用多言
因為伸出手就能觸摸愛

從餐桌冒起的幾縷輕煙
背後是惺忪卻微笑的臉龐
溫柔的眼神悄悄地隱藏著
人海中曾經泛過的幾陣漣漪

傍晚的街燈奏起輕快的調子
鬧市的人群依舊嘻哈
卻無法奪去腹中的滿足
和選擇與簡單並肩的美麗

一人表演的話劇
始終也及不上二人同往的快樂
或許簡樸能再與渴望簡樸相遇
在某年某月某日

後記:猜不到文筆這麼快便生疏了,這樣的短詩竟也需要一段時間才寫起。感恩同事的生活給了我一些新的想法和方向,願能繼續謙卑等候。

星期一, 6月 08, 2015

A slice of déjà vu

Give me a slice of déjà vu
Before the sweetness disappears forever
Without saying a proper goodbye to you
Or leaving a trace of whatsoever 

The road where two souls meet
Entangled under the dim streetlight 
Frozen limbs and hastening heartbeat 
Leading the way into the bright moonlight 

Laymen treat our sacred encounters as a numbers game
Not realising it is more than a simple sum
Parallel paths never cross, mathematicians claim 
But they know nothing about what we can overcome 

There may be no more slices left to savour now 
Yet I still believe that someday somewhere somehow 

ps. So writing something every day has become my routine...

The Giraffe and the Pelly and Me

The Giraffe and the Pelly and Me
If you don't know, I am Billy
Oh please don't forget the Monkey
The four of us are each other's bestie

A giraffe, a pelican and a monkey
coincidentally sharing the same destiny
Though we were all created differently
Together we are more than mighty

And with me we begin our journey
As one we compose an exciting story
Things don't always go smoothly
Yet we still keep each other company

The Giraffe and the Pelly and Me
Let's not forget the singing Monkey
Yes we may part our ways eventually
but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camaraderie

ps. This poem is a tribute to Mr Roald Dahl's famous children's novel with the same title.
ps2. I am thinking about initiating collaborative projects as the new challenge. Feel free to share with me what crosses your mind.

星期日, 6月 07, 2015

On being alone

Sing and dance together and be joyous, 
but let each of you be alone,
Even as the strings of a lute are alone 
though they quiver with the same music.

Give your hearts, but not into each other’s keeping.
For only the hand of Life can contain your hearts.
And stand together yet not too near together:
For the pillars of the temple stand apart,
And the oak tree and the cypress grow not in each other’s shadow.

- Khalil Gibran

ps. Not aiming to undermine the gratitude and excitemen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40-day challenge, I must admit that the routine has actually tired me out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yet, it has also granted me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myself and the world better, together with a rare chance to face my greatest weakness once and for all. Deep inside I know this fruitful journey will someday turn into a more valuable blessing to myself and others on top of what it has already accomplished. Though having to write up an article every day became more of a painful chore than an exhilarating idea at a certain point of time, the task has managed to rekindle my passion for writing and revitalise my love for life.  Anyway, I have decided to take a brief rest from the practice at the moment in hopes of allowing more room for reading, exercis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God and others. From now on, therefore, I will keep posting random pieces (either by myself or by others) until it's time to start another journey, which I am always looking forward to embarking on, yet again.

星期五, 6月 05, 2015

「0」開始結束與永遠

來到這個時刻,究竟是一個終結抑或一個開始呢?很多時候,我們看來是終結的種種經歷,其實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新開始。雖然我們總會捨不得一些時刻或者朋友或者地方,回頭看時我們總會明白這些終結所帶來的祝福。我是一個很容易對人和事產生依戀的人,還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在營會過後自己一個乘車離開時忍不住哭了起來,也記得我在要放開某些關係時那些止不住的眼淚,更記得我在每一次說再見時心裡的鬱悶與空虛。自從開始工作之後,這些不捨都是放在心裡,表面上看起來的無所謂,其實很多時候都覆蓋著內心帶點複雜的感受。因為,人越大,就越清楚每一次再見都可能是訣別,每一次完結都可能會是終局。

今年經歷了很多,卻不能一一在這裡交代。有時,我真的希望能跟每一個好友經歷大家的甜酸苦辣,不過這趟旅程看的一本書告訴我一個我也深深明白的道理:有些路是要自己一個走的。自己一個走的路,是為了我們準備和其他人一起走路。當我們懂得與自己的心相處時,我們就能健康地進入別人的生命。當然,相信主耶穌的祝福就是我們其實可以永遠都不會自己一個走;當我們好像孤單一人的時候,聖靈其實一直都伴著我們,叫我們不用害怕。人,總害怕孤單,而主耶穌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應許降下聖靈就是因為體貼我們的需要。若然我們缺少面對自己的機會,我們可能察覺不到我們心底裡的需要,但當我們安靜久了,我們就該明白我們本來被造就是個有靈的活人;欠缺靈的交流令人覺得空虛。

感恩這一年能跟不同的生命相遇,與別人的心靈觸碰。這些相遇和觸碰開始時可能都很簡單,但過久了某一些邂逅的確能引起一直無法言喻的共鳴。這些共鳴,令一切變得不一樣。雖然每年好像在重複著同一些工作,但因著這些獨特的共鳴,每年其實都不一樣,每一次的經歷都變得特殊。這一年來,雖然重複著做班主任、重複著教高中英文通識、重複著當團契導師、重複著帶羽毛球隊、重複著帶新加玻團、重複著九月到六月的一切工作,但卻因為跟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相遇觸碰和共鳴而變得不一樣。我不肯定這是否就是我的使命,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我繼續堅持做這工作的原因:我盼望能在別人的生命中,也讓別人在我生命中,留下一些共鳴。坦白來說,有時真的很自私地想去控制多一點這些共鳴,不過現實就是不能也不應去騷擾這本來自然的悸動。有共鳴沒有共鳴本來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在此,我為這年所有的這些相遇感恩。

當然,心裡面縱使有多麼的不捨,我也很清楚,其實這個世界不是所有東西都有限期的。上帝將永遠這個概念放在人的心裡,是因為本來永遠就存在。世上的一切好像都會過去,但其實不然。人死後看似灰飛煙滅,但其實人的靈魂不滅。如果你也甘願回應這個關於永恆的呼喚,並且願意更深地體會何謂永遠,請在這關乎永生的決定上有些執著,並選擇生命。那麼,永遠就會在此刻開始在你的生命上發動。

後記:我還期待每一次面對面關於永遠、開始和終結的談話,因為人與人生命之間的交流從來都是生命本身帶來的祝福。

星期四, 6月 04, 2015

「1」捨不得也要完結

昨晚談起這趟旅程,才感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無論是五日、四十日、抑或是一整個學期、甚至兩年或者六年,都是在未能完全享受和細味之前瞬間逝去。不過,就是這種短暫,才令現在還存在的一切顯得寶貴。普遍來說,人,總是在失去時才懂得珍惜。但,如果你要更尊重上帝的創造和生命本身,不妨在我們所珍惜的人和事永遠消失之前更懂得好好的愛護。這種不正常的態度,需要的首先是準確的焦點。如果我們只注目眼前,忽略了每件事物的時間性,我們就會只顧滿足自己短暫的歡愉。如果我們把焦距放遠一點,我們或許能夠更理想地對待每一次相處、每一刻相遇、每一段光陰和每一個機會。如果我們明白過去了的不能回頭這個道理,或許我們當下的反應會更加敏銳;我們可能會更少後悔。

當然,在時間的長河中,過去只是當中的一半,而且是無法逆轉的部分。未來,才是我們應該繼續努力嘗試改變的段落。人無法重回母胎,也無法回到過去,而這是人類和時間互動下的必然結果。緬懷過去如果不是為了在未來中不重蹈覆轍,如果不是為了以史為鑒,如果不是為了汲取教訓,就變成只懂追悔而選擇放棄現實的憂鬱小生。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說得簡明:「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也許是我們都當學習的生活態度。我自己也有時在孤獨的夜晚會想起一些不堪回首的陳年舊事,但想到往事已矣就繼續嘗試調整自己的心理,把應該放低的都放低,然後把應該珍惜的都珍惜。其實,往事看上去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對沒有發生的種種灌注無窮的幻想,想像出無限美好的可能,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只是我們一廂情願下的產物。

要將別人捉緊的東西奪去很困難,而上帝要教曉我們放手也可能會遇到來自我們自己相當大的阻力。放手才會得著,撇下一切才會得到一切,放輕自己才會看清上帝,謙卑自己才能欣賞別人,都是些相當弔詭的道理。我們總以為我們的方法是最湊效,以為不開心就要尋開心,不漂亮就要化化妝,沒朋友就要裝友善,成績差就要死讀書,不舒服就要吃個藥。雖然這些方法都有用,但如果我們因此忘記上帝,甚至因此放棄親近上帝,就令我們的智慧變成愚拙。願我們不忘記,無論智慧健康財富生命都是從上帝而來的,而非我們靠自己的什麼賺取的。我們最適合的回應就是先去選擇上帝,以祂為首,剩下的都完全不需要擔心。當然,基督徒也要運動讀書休息嬉戲談話,不過無論我們做什麼,如果都是與主同行為主而作,我們做的東西縱使平凡也能顯出不平凡。

無論如何,所有事情有開始也有終結,這也是創造的基本設定。除了上帝自己是自有永有之外,一切既然有始也必定有終。不快樂的一天都總有完結,明日醒來就是新的早晨。日子本身雖然有結束,但隨後的開始,卻是最真實的祝福。生命本身也是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有人問,如果我只剩下一天的生命,我會做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是留一個空白吧。你也可以想想,或許你的答案可以教曉你一些道理。

最後謹以傳道書三章(一至十四節)一段我非常喜歡的經文作結,請細心咀嚼: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
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 
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後記:關於這個系列,我想,明天還會多寫最後的一篇。

星期三, 6月 03, 2015

「2」成長必經的歷練

成長,是我們都熟悉的主題,也是我一直很喜歡談論的話題。還記得在三年前的早禱,曾經探討關於成長的課題;預備的過程是深刻的,得到的學習也是豐富的。或許,在這裡跟大家重溫一下,然後再寫一點點吧:

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關於成長的課題。對,只是分享,說的是一些你可能已經知道卻漸漸遺忘了的事。怎也好,請先答我幾個關於成長的問題:有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每晚都花不少時間跟他們談天,過得越來越快樂。這是否成長呢?有人參與了很多課外活動,把自己每天的時間表都填得充充滿滿的,感覺越來越充實。這是否成長呢?有人投入很多教會和學校的事奉,得到老師朋友讚賞,覺得越來越有目標。這又是否成長呢?

中學生活的大體經歷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大同小異吧。中一,剛升上中學,適應期,覺得很新奇,哥哥姐姐們很了不起,人際關係開始有點複雜。中二,開始適應,在某些崗位大展拳腳,投入愉快的群體生活,盡量結交朋友。中三,開始感覺讀書的壓力,努力抓住某些友誼和關係,感覺自己開始長大。中四,瞬間已升上高中,想重回初中的日子,開始多了不少憂慮和煩惱,企圖盡力玩樂卻擔心影響學業。中五,驚覺離中學生涯結束不遠,覺得應該收心養性卻又覺得未玩夠。同學當中都可能去了幾次成長營,有過幾段感情,炒了幾科考試和換了一堆朋友。這樣匆匆地過了十幾年的人生,是否等於有成長呢?

我教會的牧師說過,人生可以用十二個字總結: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仔細想想,不無道理。又有人說過,我們多數都會經歷以下的人生過程:從熟悉的家庭環境到幼稚園、從幼稚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專、從學校踏進工作世界、從獨身到結婚、可能有兒女、從壯年到退休、然後健康倒退、然後死亡。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跳了些步驟。但,結局都是相同。過了一生,又是否等於有成長呢?在這種生活中,在這必須的長大中, 怎樣才是真正的成長呢?

成長是一樣很有趣的東西,人不會時常對自己說:看,我在成長。通常,人只會回望過去發生了甚麼事,才會發現經歷了人們所謂的成長。或者,你身邊的父母老師朋友有天興奮地對你說:你真的長大了!有同事曾經說過:「成長就是回望從前發覺自己很戇居」。沒有戇居過,也許真的難以成長。聰明和專心的你,就會發覺我還是沒有回答甚麼是成長。其實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而且這是一個過程。著名作家C.S.Lewis將成長的過程看為一個更像主耶穌的過程,而聖經中會較常用成熟的人或者完全人來為我們定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去追逐。這,或許能給我們一點點的方向:

第一,是智慧的增長。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二章六節中說:「我們在成熟的人中間也講智慧,但不是這時代的智慧」。這裡的智慧不是說我們打機的技術,避開老師責備的能力,甚至你的那些小聰明,而是對真理的掌握對生命意義的看見。那麼智慧如何增長?C.S. Lewis說當一個人認真地做基督徒時智慧自然會增長,因為我們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箴言也說過智慧的開端在乎敬畏神,絕對跟你的IQEQAQ無關。林前14:20又說:「弟兄們,你們在思想上不要作小孩子;但在壞事上要作嬰孩,在思想上卻要作成年人。」馬太福音提到耶穌叫我們「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一個成年人的頭腦和一個小孩的心。祂想我們有智慧準備好打屬靈的仗抵擋引誘教導他人,卻同時能夠像個好孩子般簡單純真有熱誠願受教。你不要說你還年輕,沒有智慧是合理的。我再說,智慧跟你在地上所受教育的年日長短無關。大家熟悉的彼得當門徒前是一個漁夫,主耶穌在世時也沒有修讀碩士博士。一言敝之,就是尋求神就會得智慧,智慧就帶來成長。不知道你是否經常被一些簡單的事困擾,時常重複地做一些愚昧的抉擇,時常在罪中浮浮沉沉。我對你說,是時候長大了!希伯來書的作者叫我們不要再停留在吃奶的階段,是時候吃乾糧,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初階。我猜,你不會想一世也飲奶粉吧。信仰層面呢?一世也在背約翰福音3章14節?來些成長吧。

第二,是言語的約束。你去看醫生時醫生會否叫你張開口然後說ahh?他看看你的舌頭就知道你的情況了。你的舌頭反映甚麼?反映你很健康抑或病入膏肓。雅3:2說:「其實,我們人人都在許多事上犯錯;假如有人在言語上不犯錯,他就是完全的人,有能力管束自己整個身體」。我們每天都說不少話,當中十句可能有四句抽人水,三句大話,兩句批評人,一句得罪人。你是不是多說話的人?你言語有沒有過失?抑或有過失也不知道?聖經提醒我們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聖經也叫我們隨時說造就人的說話。要記住,說話可以有很大威力,所以我們要學習勒住自己的舌頭,這樣就是成長。

第三,是放下不真正重要的東西。在馬太福音十九章二十一節耶穌對一個少年人說:「如果你想要完全,就去變賣你的財物,分給窮人,你就必有財寶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富有的少年人聽見後就憂憂愁愁地走了;成長其實是一個不斷拆毀再建立的過程。這一刻,有甚麼對你最重要?早幾天,我漏帶了手提電話。就在那天,我才發覺,原來我好久沒有在獨處時有靜思。以前我一直高興自己的電話不是smartphone,月前買了部iPhone使我回到了起點。當沒有了facebook, whatsapp, instagram, itunes和 scramble with friends,我才真正再有機會看清楚自己看清楚這個世界。你未必是財主,但你卻也可能被一些東西困住,使你無法繼續成長。這一刻,甚麼對你最重要?真正不能失去的是哪樣東西呢?是主耶穌自己嗎?那個少年人有掙扎時其實並未有錯,但可惜他沒有求主幫助。他只要停下來說:「主!我捨不得我的錢,求你給我恩典,在我所不能的,在你卻能。主!我捨不得我的錢,我不能把它變賣了跟從你,但是你能。」要成長無可否認要付些其實長遠來說不算是代價的代價,所以除非我們能學習放下這許多世界上令我們不能專一跟從主的東西,讓天父來介入,否則我們就難以成長了。

究竟誰在成長呢?有人經過了一場戲劇表演後發覺自己的軟弱和缺點,學會了接受自己並且嘗試改變,珍惜擁有的而不是注目沒有的,最終開始接受並分享愛;他正學習改善自己的缺點。有人努力讀書後發覺未必能換取一定的成績,開始質疑努力的功用,甚至開始懶散甚至放棄,但在一次大打擊和老師朋友的提醒後再次重燃對學習的熱誠,並且珍惜學習的機會;他現在雖然成績不是最好,卻有真的學習。有人從前每天都只顧玩樂,甚至沉迷網絡世界,每晚都很夜進睡,每天上學也像行屍走肉,直到有一日身體不勝負荷,心靈只剩空虛,發覺原來逃避不能令自己好過;他現在慢慢放下那些習慣,每天玩玩運動看看書寫寫文章。有人好想去討好身邊的人,得不到他們的欣賞和垂青,卻換來白眼,心想為何付出了愛卻得不到回報。後來,他聽到人分享愛不應該純粹由自己出發,否則最終只會充滿痛苦和傷害,反而要首先學習被愛改變,所以在努力學習主耶穌的榜樣;他現在正學習謙卑地跟人分享那份愛。也有人曾經兜兜轉轉,在信仰的路上若即若離,只在困難中希望耶穌能幫助而從不嘗試與祂建立關係,現在終於肯認真地返團契讀聖經祈禱返教會,心中渴望能在信仰上更長進,「似返個基督徒」。

另一位同事曾經說:成長是苦甜參半的歷險,也是永無止境的一課。成長並不會一步到位,而且當中一定有苦有甜,關鍵在乎我們是否能一直向著主耶穌所立的目標跑過去。盼望當你不時回望時,可以發覺自己真的成長了。

這篇很長的文章,可以為我的偷懶作一個很好的藉口。不過,當年的體會到今天再讀時,還是依舊有力。我回想自己的生命,有時的確在成長,有時卻在倒退。有些功課好像學懂了,卻在需要的時候又發覺不怎麼懂。不過,正如上文所說,成長是一個過程,而當中的辛酸可是一定會有甘甜相伴。感恩在我一直成長的這些年來,有聖靈時刻的引導保守,也有父母弟兄姐妹朋友同事學生們同路;願我們都繼續勇敢地成長下去。

後記:一場長跑,到了終點前的小段路,其實並不如外人所看般容易。通常到了這個時候力氣已經用盡,靠的只是意志。現在,快來到終點,雖然真的有點心力交瘁(誇張了點不過我不懂其他成語),但回首一看,這個體驗的確難得。我盼望,要面對的下一段路將會因此更好走。

星期二, 6月 02, 2015

「3」再次遇上新加玻

很多人都說,新加玻,是個與香港相似的城市(當然,新加玻是一個國家)。來到這裡,不免想把它跟香港比一比。首先,我要澄清一下,就是以下的都是個人的觀察和感受,並不完全反映這兩個地方的類同和差別。不過,也因為我已經是第六次(其實我忘記了是第五次第六次抑或第七次)來新加玻,我的感受多少都有點事實根據。小時候,家裡想著可能會移民新加玻,在這裡曾經置業,而且多番來到準備。長大了,雖然最終沒有移居此地,卻因為帶學生去交流而三次造訪這個地方。新加玻在我心目中究竟是如何呢?或許我用以下的內容來闡述一下吧。

新加玻是一個非常注意秩序的地方;國家的道路和建設和規則都是要令城市的一切井井有條。傳說中,新加玻的法例規定不能吃香口膠,而入境卡上寫的是「販毒者將會面對死刑」,都顯露出新加玻對規矩的執著。新加玻人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當然,父母對自己子女的要求也很高,所以的確能孕育出一些年紀輕輕就能夠獨當一面的孩子們。新加玻走的是精英主義,如果你覺得香港有奉行這個理念的影子,那都可能是來自新加玻的熏陶和影響。當然,在精英主義背後,犧牲的是一群不是最頂尖的學生和他們快樂的童年;你看過《小孩不笨》就會明白了。

這幾次來到新加玻,也遠距離接觸過不少當地的學生(傾談也試過,不過深入地談天卻真的未試過)。我們去交流的學校,在背景設定上都可以說類似培正,因為都是大校(他們再大一倍),都是男女校,都是接近頂尖的學府。而我第一印象就是他們很主動積極,就算對著我們老師也是客客氣氣而且很照顧周到的。他們看上去好像比同一年紀的香港學生更成熟,更得體大方,也更懂世情(我說的是好像,因為實際上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總是有些差別的)。在這方面,香港的學生可能首先要在照顧自己上下點苦功,才能兼顧別人甚至長輩的需要。可能適當的訓練會有幫助,不過他們學生的主動性和辦事能力的確不能小覷。另外,我還覺得他們整體都是勤奮上進的人,會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能因為社會奉行精英主義,競爭必定存在,而年輕人總會經常面對不努力就會落後於人的局面,所以鍛鍊出這種性格。

相反,在這一方面,香港的學生就顯得有點分別了。香港的學生比較偏向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慢慢觀察不爭競。當然,這也很配合我們中國人不輕易自暴其短的特質。沒有信心的事不去做,沒有把握的話不亂說,也許是我們香港教育制度或者家庭教育之下所製造出來的價值觀。對此,我覺得還無所謂,反正觀察別人往往比急於發表更能對自身的涵養和耐性有所裨益。不過,如果沈默太久,或許我們會慢慢失去挑戰自己思維和鍛鍊自己膽量的機會,所以你問我的話,早點預備好(預備功夫真的很重要),找機會表現一下也不錯。當然,香港學生除了比較被動之外,還是很可愛的。感覺香港學生們有一種質樸(或者傻氣),是老練的新加玻人所缺少的。或者這一種傻氣,能幫助我們更容易面對所謂的失敗,也能更樂觀地跨過我們人生要成長必須要面對的重重障礙。

你問我喜歡新加玻嗎?如果要選我喜歡的城市,排第一位的可能真的是香港。因為,香港是我喜歡的人聚集的地方,也是我長大的地方。無論香港的空氣有多差,社會氣氛有多負面,香港人有幾多情緒病,我還是喜歡香港;或許這也是眾多香港人的情意結。排第二位的是倫敦,一個我真心喜歡的城市。我喜歡倫敦的文化,喜歡倫敦的氣氛,也喜歡那個城市曾經為我帶來的一切。新加玻?充其量只是一個我欣賞的城市,但要說到喜歡還有一大段距離。

後記:還有兩天,得寫點更有意義的內容。

星期一, 6月 01, 2015

「4」更深地認識自己

三十多天之前,其實沒有認真考慮這個情況:這個四十日挑戰的最後幾天因為帶了些學生去新加玻交流,而不會留在香港。而事實上,來到了新加玻,就不太想寫文章。不知是否因為心態上太輕鬆,或者也是有點緊張,但總之就是不想寫文章。我發覺,原來寫文章都需要某種心情、某種狀態、某種環境、某種時間。我很佩服那些全年三百六十五日都能出專欄文章的作者,雖然是為了稿費,但在可能沒有狀態和心情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每天寫出高質素且言之有物的文章絕對不容易;這種技能需要持久的訓練。

來到這最後四天,我的文章開始會寫得隨意一點。如果你由倒數第四十天開始看到現在,你一定會對我的文章風格感到習慣,更有可能對我的認識深入了不少。說實話,我也對自己認識加深了。我從未有想過,透過寫文章這個方法,我可以認識自己更多。這四十天來(其實是這幾年來),每一次寫文章其實都是對自己思緒的重新整理,對自己想法的重新審視,也是對自己價值觀的重新認識。這些文章幫助我理清一些煩惱和憂慮,叫我再一次將生命的焦點放清楚放準確;而自己在某年某日再翻看這些文字時,就能再一次尋找那個曾經存在的自己好的一面,並且找機會總結那些日子之間經歷的成長和失去。所以,除了喜歡寫之外,我有時也會讀自己寫過的文章。

除了讀自己的文章,原來看書也是認識自己的好方法。我一直也喜歡看書,而在看書的過程中很多時都在書中的描寫和刻畫中看到自己的寫照。很多時書本中記述不同角色經歷的困難和掙扎,正正道出自己的處境。這幾年來,除了聖經之外,我主要都是看一些所謂「屬靈書籍」,而這類書都是把基督徒所面對的憂慮和掙扎、他們需要學習的事情、上帝在不同人身上的工作和聖經中教訓的道理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展示出來。例如今天在飛機上看的關於寂寞與獨處的書本,也恰巧是對我最近生活的提醒。書中提到要懂得獨處和為生命之間製造適當的空間,才能讓健康的生命進入群體,才能讓自己的心懂得進入別人的生命,否則只會讓受傷的寂寞生命傷害關係;這也讓我更認識我現在面對的。

最後,安靜禱告其實一直都是最好的認識自己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透過跟其他人建立關係或者看好多性格分析的書本來嘗試更認識自己。這些方法不是行不通,不過安靜自己去聆聽裡面的聲音卻是都市人都容易忽略卻又相當重要的做法。在忙碌的生活節奏底下,我們都很少安靜聆聽我們的心,也很少去聆聽聖靈那微小的聲音。我們以為做了很多事情就能感覺滿足,卻絕少去觸碰我們心底裡最核心的需要。我們都不懂為自己每一天的生活製造獨處安靜禱告的空間,赤裸地面對自己和嘗試認識自己更多。看清楚自己的弱點,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傷口,甚至勇敢地去靠天父戰勝這些軟弱,都是認識自己更多和成長的必經階段。讓我們透過裡頭的靈和不斷的審視和反思來更多認識自己,而不需要每次都問身邊的人讀坊間的書才認識自己更多。也願我們在嘗試認識自己的同時,發現要真正認識自己其實都離不開以認識上帝作為起點。

後記:今天黃昏六時多到埗,到達酒店之後在附近晚餐,然後就用房間的wifi上網,寫這一篇文章。明天早上七時半要集合,想起也緊張,今晚就早點睡吧。大家也早點睡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