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六, 1月 31, 2015

Home soon (written in 2010)


I asked Him one day
when will I go home?
I heard no answer
am I all alone?

Slow footsteps, heavy breaths
the shadow of a man who has seen many deaths
inside the body is a loaded mind, an unrested soul
eager to end quickly the glamorous show

Why does he have to bear so much
and where is the comforting touch?
the pouring rain adds a layer of grey
washing away his smile on a somber day

Yet the slippery road sharpens his focus
the obstacles pushing his limits
his heart is always filled with joy
deep down still the happy little boy

Home is where he is heading
this path which all of us are treading
until the day he accomplishes his mission
and starts afresh in a new position

I ask Him again
when will I go home?
I hear the answer
my dear son, soon.

p.s. Written after going back home at 10:30pm after a day of hectic work, still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of going home. 

星期四, 1月 29, 2015

Silence

Silence
stained with a touch of gold
its sound so pleasing to the ears
Listen carefully
and you can feel its presence

Silence
once forgotten by the curious boy
as he sought to love and play
But hard lessons he has learnt
as quietness paves its way

Silence
sealed, released and resealed
to embrace is to let go
When the lips touch each other
the warmth in the stomach grows

Silence
What my heart forever desires
I ought not utter a single word
before the Almighty God
As I am but a worm

Who am I to speak?
Who am I to voice out?
Who am I to break the Silence?
May it fill me up and quench my thirst.

星期二, 1月 27, 2015

感動

我曾經以為,自己很難被感動。

因為,別人都笑的時候,我很經常沒太大反應。別人都哭的時候,我也多數不會一起哭。我曾經覺得自己很冷血,所以不會被感動。但我錯了。

看電影時我時常會被感動,看書也有時會有這種感覺,聽道時也會這樣;今早聽班唱練習時亦然。當然,別人對我太好的時候,我也會感動。雖然面上口裡多麼的冷淡,心裡卻已經感動得很,以致想衷心說聲謝謝、給個真心的擁抱。這些日子,有些人悄悄地感動著我,而我可以做的就只有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精神和關心,並跟他們分享我最珍視的一切—信仰、價值和心中所想的。

感激你給過我那些悸動,也感謝天父恩典的豐富。

星期日, 1月 25, 2015

給哲社

可能要把這裡荒廢一段時間。

為什麼?我得在兩個星期改好手上為數不少的中六英文和通識試卷。而最大的問題是我壓根兒不想改。為什麼不想改?簡單地答,就是我從來都不喜歡改東西,特別是要用腦改的通識和作文。加上現在中二中四的課堂仍然繼續,中六的試卷更顯得沉重。正因為這樣,我更想逃避。這是惡性循環,每幾年一次的。

對於哲社的考試班,其實一直也有種無力感;換句話說,自我感覺不良好。(我不知道誰會看這裡,但我就實話實說吧。)第一,是我的事,就是自己好像在教完卓翹雋社之後已經心力交瘁,對哲社時總是沒能力放太多精神心機。事實上,我改卷速度已大不如前,也實在沒法再捱夜批改。第二,雖然有部分中一教過的同學,但又不算太多,而當然還有團契的弟兄姊妹,但不知為什麼感覺上不是所有人也能有效地從我身上學習。中五上學段之後,總是覺得教不了些甚麼,或許是師生比例,或許是上課大家的專心程度,又或許下課後的努力程度?我不曉得。

我一直認為,教學是一個雙向的活動。對著哲社這一班,總是有著一點遺憾,亦很想跟他們說聲「對不起」。但當然,我希望也相信,他們仍然能夠在公開試中發光發亮,因為他們的確很聰明。

如果,我是屬於一個社的,我會是屬於哲社的。近六年前,我和哲社一同進入培中。當年兩班可愛的學生,到今天還未能忘記。今日,我要為哲社的同學感恩。他們當中有一些進步神速,英文和通識成績突飛猛進;其實不少課堂我也教得很高興,而我也沒有後悔當年的選擇。但叫我最高興的,還是這些年來,在生命上的互相造就和鼓勵。無疑,有些學生已成為我的好友了。

我時常認為,在茫茫人海中遇上甚麼人,一定有上帝奇妙的心意。無論大家是否很合得來,總能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寶貴的點滴。我衷心盼望,除了在謝師宴的一張合照之外,還能在你們人生路上留下美好的足跡和轉向上帝的可能。

註:是否我想得太多?
註二:其實這些年來,的確遇到一些很喜愛的同事和學生。天父對我真好。

星期四, 1月 22, 2015

詩篇42篇

一首很喜愛的詩,想分享給心中有時憂悶的你,也提醒時常憂悶的我。
(可拉後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
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記念你。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
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
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幫助),是我的神。

星期三, 1月 21, 2015

專注(20150121早禱)

我相信,這一刻,大部份的老師同學也很專心地望著屏幕。或者你手上還有些工作要完成,心裡正記掛這一些事情,但你的耳朵正打開著,準備聆聽今早的信息。或許這刻,讓我作一個小小的請求:請你專心聆聽。可以嗎?好,謝謝你。

不久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段短片,是一個攀山愛好者拍攝自己走過中國華山長空棧道的過程。長空棧道是怎麼一回事?根據百度百科記述,長空棧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遊人至此,面壁貼腹,屏氣挪步,被譽為「華山第一天險」。我沒有這種勇氣,也有足夠的自知之明,所以我不會去挑戰。當然看著很過癮,也會隨攀山者心跳加速。再做一些資料蒐集,就看到另一則報道。2014年11月3日,美國著名特技人瓦倫達在蒙著雙眼的情況下,以六分半鐘的時間,在芝加哥的摩天大樓之間,走過離地百多米的鋼線。光是聽著,也感到手心冒汗。

這些人當然勇敢。

或許我們都很勇敢。我們每天沒準備好已經回到學校上課,我們很多時沒有聽書就去測驗,沒溫習足夠就去裸考,沒練習充足就去比賽。但很多時,我們的生活都是為勢所逼。我們好像在沒太多選擇的餘地前就走上了我們各自的戰場-可能是長空棧道的起點又或者鋼線的開端。誰叫這是我們人生路的一部分呢?

對,當然有人退縮,或者放棄,或者跌倒以致焦頭爛額。但,在人生的某一點,我們總要通過這險徑才能繼續上路,繼續登頂。我們可以想想,走鋼線的人,除了勇氣和堅持之外,還需要些什麼來完成這些壯舉呢?我相信,最要緊的,是專注。

一開始叫你專心聆聽,你到現在還專心嗎?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的集中力隨時間減少。而隨著互聯網漸趨普及,人類的專注能力似乎越來越弱。研究指出,普羅大眾上網看短片,有少於50%會看同一短片超過一分鐘。現在,能早讀時段連續十分鐘完全專心地看書的同學也不多了。你是否有專注困難呢?你問問自己,是否時常感到不耐煩?是否很容易被身邊的聲音和物件影響?溫習時總是望著手機?不問了,我相信大家心裏有數。

但,我也相信,雖然你可能有時會一邊聽音樂一邊溫習,一邊吃飯一邊按電話,但你曾經在某些時刻都很專心。可能是坐在考場內的時候,打機的時候,做運動的時候,又或是玩音樂的時候,你可能都會很專心很集中。因為,一不留神就會給敵人幹掉、或者錯過拍子、或者接不了球、甚至輸掉比賽。有時,我們都希望,或者我們的父母老師更希望,我們能經常地做到這種心無旁騖。而我們心底裡都知道,如果每一件事都專心地做,我們或許會不一樣。

聖經如何談論專心呢?中文譯本「和合本」中全本聖經用「專心」一詞的地方不算多,總共有三十二次。就例如大家很熟悉的箴言3章5-6節:「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再舉一例,在提摩太前書4章大家很熟悉的經文「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之後的幾節,就有「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

似乎,這些的專心都指向心無旁騖。事實上,再探究原文的意思,的確相近。除此之外,「專心」一詞還會用於表達「堅固不變」、「用力」、「投身于」和「完全地」等情況。那麼,我們可以更肯定地理解它為「全心全意」,又或者「一心一意」。如此看來,我們稍有分心,又或者心懷二意的話,就可能因此出現問題。

大家想必聽過以下的一段記載。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門徒看見祂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

其他的記載請自己閱讀馬太福音14章。

彼得是一個勇敢的人,可能比你我都勇敢。他竟然對耶穌有這麼大的信心,以致可以從船上踏出去海面上。而事實上他走了出信心一步之後,就在水面上走。但,這個神蹟持續不了很久。而我只有一個問題給你。為甚麼彼得會沉下去?

再看一次經文找答案吧。你看得到嗎?對,就是「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本來,他專注望著耶穌,看不到下面的海水,所以就如履平地。但他一分心,就害怕,然後就要沉下去了。

你曾經踏出那信心的一步嗎?你願意相信主耶穌,然後離開你熟悉習慣的生活模式,步向更美好精彩的前路?如果是的話,我鼓勵你勇敢一點,走出去。

已經決定相信主耶穌的你,又會否覺得自己的生命正在沉下去?考試成績是否不太滿意,人際關係有否出現問題,而家庭又曾否成為你的困擾?你的目光是否正放在身邊的困難,而非比困難更大的主耶穌?願我們的眼目再次專注在主耶穌身上,讓祂再帶領我們行在水上。

其實,專心與否多少也是一個選擇。老師當然喜歡專心上課的學生,因為專心才能有效地學習、有效地傳遞和接受。我們的確可以對準面前我們所面對的所有人和事,給予他們全副心機,加上完全的尊重和認真,使事情作得更好、關係更加美滿。而天父也很喜歡專心尋求祂心意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才能繼續在美好的路上向前走。我們心靈的眼目應該時常定睛於主耶穌的身上,要看到祂的榮耀,更要專心尋求他的心意。

有人說,人生就像走鋼索。對,這條路真的不容易,而不專心就會使我們跌倒。在高樓大廈之間走鋼索,風一定大,但如果眼望終點、心無旁騖,我們終能走過。

有人問,祈禱為何要閉上眼睛?如果你在教會聚會多年,或者有認真研讀聖經,你就應該知道祈禱其實不一定要閉上眼睛。不過,閉上眼睛能讓我們不被周圍的環境分心,更專心投入我們的禱告。願我們再專注一點,在別人只看到困難時,在其他人被周邊的環境分心時,讓我們仍然專心信靠和跟從我們這位超越困難的上帝。

星期一, 1月 19, 2015

竟然這麼快又把這裡冷落了幾天。

天氣冷,其實不太想工作,只想待在被窩裡。我知道我懶,但我不是冬天的動物。然而,生活每天照樣的過,而且它也不會因為寒冷的天氣而失去其色彩和熱暖。

今晚,媽媽去了查經,弟弟約了人,所以剩下爸爸和我晚膳。爸爸在差不多吃完的時候,拋了一句:「如果信得過上帝,祂會關上其他所有的門,剩下一條對的路給我們。」我想,他說的真對。其實,門從來都只有一道,那就是窄門(跟從主耶穌),只不過我們喜歡進寬闊的門行自己的路而已。

現在,理應是要預備週三的早禱。今晚我特地早點回家,早點吃飯,就是想好好的坐下來思想一下早禱的內容。但最後當然事與願違,到現在除了早幾天所預備的內容之外還是毫無進展。或許,早禱並不是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是天父想藉著我的口宣講些什麼。我很清楚,每次早禱,說話的都不應該是我,而是聖靈在我裡面感動我說出一些話來。如果我憑著自己說話(我肯定試過),那個內容未必不能造就人,但很容易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奪取了神當得的榮耀和尊崇。

註:今早,天父又應允了我的禱求。雖然巴士忽然早來了看似小事,但這足夠叫我有繼續禱告下去的勇氣。只有我願意數算,我一定會看到很多上帝工作的痕跡。例如,剛剛我又從另一位學生身上看到神的工作了。若然再看清楚一點,其實我每天那些不需要即時答案的禱告上帝已經一一垂聽,而且正按著祂最美好的時間表逐一實現。我那些小煩惱,又何足掛齒呢?

星期日, 1月 18, 2015

抉擇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馬太福音14章24節~33節』 

踏出那一步的確需要勇氣,而走下去也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堅持。但,彼得不踏出那一步,就無法體驗新的領域和眼界,亦無法看到耶穌的能力和愛心。

為這,我獻上感恩,也鼓勵你作這抉擇。

星期五, 1月 16, 2015

再次

今天是中六最後一天正式上課天。

與以往不同,今年我竟然沒甚麼特別的感覺。不知是否因為已經不是第一次教中六,抑或是其他工作的纏繞,壓根兒沒有時間沉澱消化,更遑論有甚麼離愁別緒。有時候,都很想自己不會太冷靜,因為這種冷靜有時反而變得有些冷血。我其實很清楚,這種表面的灑脫是長年累月的不同別離的經驗所帶給我最理想的保護網。正所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哭得太多次後人也開始麻木了,反正有些人註定不會在我們生命中停留太久。不過在心底裡,我還是會不捨,更希望能與某些人繼續同行多一段路。

註:昨日團契時間是的確很叫我感動的。
註二:剛剛是外公九十五歲大壽,真的為他能活到這年紀還精神抖擻而感恩。不知道這個年紀的人如何看生日的呢?

星期三, 1月 14, 2015

空白

胸無點墨
餘下的除了空白
就只有遺憾

或許是欲言又止
又或是欲哭無淚
但都彷彿解釋不了
這刻意的留白

空白的現在
為曾經滄海的過去
加上漂亮的點綴

世人啊
既然空白
為何總要為它添上一些色彩?
是白色不美
還是黑色太覇道?

星期一, 1月 12, 2015

轉變

不記得回歸了第幾天,也不打算數了。

我只記得我停了一天沒有寫。

我早就知道自己要堅持一個習慣很有難度,而我要在再次放棄這裡之前給我一個繼續下去的理由。找個理由,其實也不太難;只要找些讀者就行。但找讀者不太容易,因為讀者不應該是找回來的。無論如何,希望能繼續寫。

人要向前,否則可能會倒退。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也類同。如果我們停留在同一個地步,不思進取,很有機會就會倒退。但要繼續,很多時都需要轉變。如果一成不變,我們總會開始把一些人和事習以為常,然後不懂得欣賞,不曉得進步。就像我們都慣了父母的照顧一般,總是以為他們的湯水飯菜噓寒問暖是必然的,直到有一天他們都老了,甚至,離開我們了。所以,當父母還在時,或許我們要向前多一步,主動一些,改變一些習慣,讓我們更清醒地愛和珍惜。可能我們還是他們的心肝寶貝,但當我們日漸長大時,我們也需要學習不讓他們擔心,然後,慢慢的,慢慢的開始照顧他們。

與父母關係如是,與朋友關係如是,工作如是,讀書如是,信仰如是。聖經羅馬書12章一節強調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或許就是這個意思。當我們停滯不前的時候,就會開始被世界同化而忽略上帝。

願我們繼續勇敢地前進,並勇於改變自己。

星期六, 1月 10, 2015

回歸後第七天-殷勤

昨晚太累,抱著電腦入睡了。

經過一週的勞碌,再回了團契,週五晚是疲累的代名詞。二零一五年開始,一切好像減了速,時間好像更加真實,人際關係好像更加清晰,每件發生的事情好像更深刻。這,都要感恩。人生,本該是這樣過的吧。

連續兩天晚上的查經,再次提醒我要分外殷勤地在真道上堅固自己,在各種神的性情上努力認真。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往日多少的閒懶,今天要再加倍努力,不是責任規條上的要求,而是使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的基石。面前多少的憂慮和未知,似乎都不重要。因為,天父知道。

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8-79)

星期五, 1月 09, 2015

回歸後第六天-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查經過後,原來已經很晚。

要睡了,但原來今晚還未寫;那麼寫一點點吧。今天很高興,主要是終於去了看電影,而且是看了一齣很想看而且真的很精彩的電影-Boyhood(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時間關係,在這裡我暫時不劇透了,都真的很喜歡看。

除了跟好友看戲外,還有很多要感恩的事。雖然某些學生的考試表現不太令人滿意,但既然得到一些好學生的安慰,也沒有什麼原因太灰了。說實話,書總可以教得更好,但我不是要填鴨;我其實想啓發學生自我學習。所以,一次考試的結果其實也不太重要。我希望,在餘下的這個學期,如果可以的話,能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精神和引起他們求知的興趣,再使他們對生命本身產生好奇和欣賞。這樣,無論能否再續師生「緣分」,也不枉了。

星期三, 1月 07, 2015

回歸後第五天-讀書

原來這才是第五天。

雖然這個寫作的過程有點辛苦,不過時間過得慢了是肯定的。

今天可以淺談讀書這回事。我從小就不算是喜歡讀書(在課堂上學習新知識、溫習測驗和考試)的料子。在遊戲和讀書之間,我會毫不猶疑地選擇遊戲。至於在聽音樂和讀書之間?不好意思,我會寧願什麼也不做,躺在沙發上聽著我最喜歡的藍調。做運動呢?當然流汗比讀書吸引。至於看書寫作聊天等就更加不用說了。但,這個世界的有趣制度,就將我放在班房裡上課足足有十九年的時間(當然不包括現在的工作)。這十九年吸收了很多知識,然而經常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我有興趣的範圍不大,又或者其實不很小,只不過絕非物理生物化學等傳統理科科目,而是文史哲等促進各種類型近代學術研究的課題。然而現在,如果要我重回班房「讀書」,我可不太情願。除非是為了歇息,除非是為了交朋友,除非是為了前途。否則,班房的牢籠絕對困不住現在的我。

認真地說,什麼學位文憑長短課程對我來說並不吸引。為了學歷而讀的書不讀也罷,而且課程質素大都一般,花了三十小時還不比自己閱讀三小時學得更豐富精彩。當然,我並不是要抹殺坊間課程的成功,而且的確存在一些優質的課程和老師,守護著學術界的尊嚴。但與其經常流連在象牙塔上看風景,我時常覺得不如多累積一些實際的經驗。所以,這幾年壓根兒沒有想過去進修。但今年,竟然有些心動。再想想吧。

再禱告吧。

註:知道其他人為自己禱告,心中是很溫暖的。

星期二, 1月 06, 2015

回歸後第四天-名字

今天不太想寫。

可能因為有點累。可能因為想睡多一點。可能因為懶惰。可能因為沒有讀者。可能。

我開始怕持續不了這個習慣,正如我放棄了其他的習慣一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面的路最難行。或許堅持下去,這就會成為真正的習慣;起碼這是我暫時的願望。

今天還不是談論兩大難題的時候,但是這幾天這兩個問題還是縈繞不散。今天想說一下關於名字的課題。關於名字,在聖經中是很重要的概念,在這個時代也有相當的分量。起碼,中國人對名字很講究。姓氏當然要延續下去,所謂傳宗接代就是要男生擔當將家族承傳的重任。那個姓氏不單是一個字,而是整個傳統、整個家族企業、甚至整個源遠流長的歷史。然後,有些大家族還要按族譜選一個字給那輩的子孫。所以,在這些家庭,只有一個字可以有父母決定,變相他們的創作空間有限。但這個字的空間卻造就了很多精彩的名字,郭氏的湘江聯、田氏的辰俊、曾氏的鈺德、權培。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不要緊,反正我也覺得自己詞窮。

我時常為自己的名字感到高興。因為,名字很有意思,而且姓氏特別。朋友中少數人名字能充分反映起名者的文學修養,而我的中文名字彷彿就能做到這點。我最佩服的一點,是名字的意思能涵蓋姓氏;這點最難。我的名字你一定知道,意思就是「山丘(我)敬(要敬畏/尊敬)山峰(上帝)」。名字是外公起的,而他是我其中一個最敬仰的人。關於外公,有機會再寫一點吧,不過好像以往也寫過。我時常會想如果我有孩子,他/她會叫什麼名字。不過想這個總是覺得有點不切實際。

至於英文名字,我也很喜歡父母爺爺給的那兩個名字。一個名字是天使的名字,另一個取自宗教領袖的姓氏。我覺得名字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天父祝福的標記。聖經中有些人在經歷改變後取一個新名,像亞伯蘭成為了亞伯拉罕,雅各成為以色列,掃羅成為保羅,而聖經也提到末後的日子將會有新名。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啟 2:17)

取名絕對是一門學問。剛才不知為何,我看了很多不同的英文名字,但很多都好像看不順眼。要改一個稱心如意的名字,特別是為自己的子女(或者自己),應該真的要花不少心血,因為畢竟名字是一世的。名字是一份愛,而我們對自己和別人名字的尊重也是對這份愛適當的回應。

註:寫得好亂別介意

星期一, 1月 05, 2015

回歸後第三天-堅持

要一直堅持做同一件事不容易。

我這個人如果不是被逼、基於責任或者很喜歡那件事,很難長時間地持續一個習慣。當然,你會問,如果不是出於責任或興趣,為何堅持呢?

如果是為了自己好呢?抑或,如果是為了其他人呢?

例子?有。例如,做運動。我不是很喜歡游泳,因為去泳池不太方便,而且要更衣洗澡很麻煩,更加會與很多陌生人肉帛相見。加上我沒有什麼線條美,在眾多運動之中我會更喜歡其他。但是,我覺得我應該堅持游泳。一來,游泳強身健體,對全身肌肉的訓練恰到好處。二來,對呼吸道比較窄的我來說可以強化肺功能,實在是一舉兩得。其實,在暑假的時候我曾經堅持了一段時間。當然,後來因為懶惰就停止了。又當然,是因為游來游去都是有點慢,得不到很大的成功感。不過,都是因為懶。

還有其他例子嗎?有,就例如寫屬靈札記。我又曾經寫過多過一個月的靈修筆記,當中記錄每天感恩的事、靈修的得著和祈禱事項。過程當然使我獲益良多,但不知怎的這個習慣又被我擱下了。我又有曾經堅持每天看書,主要是屬靈書或聖經。這個習慣算是有堅持了好一段時間,但某些日子之後就因為時間分配不當而停止了。然後停止了之後就是訣別。

可能是忙碌,可能是其他藉口,但遺忘了運動使我身體變弱,而遺忘了閱讀和寫作使我思想變鈍文筆變差。我知道我應該堅持,但堅持背後更需要強壯的心靈和清晰的目標,而這些背後就是聖靈內住的能力。當一切都是為主,堅持就變得更輕省,因為我知道這個堅持有天父的幫助,也有繼續下去充分的原因。

最近,其中一個堅持就是每晚禱告和寫這日記。寫日記反而次要,但我希望能一直堅持禱告下去。

"It is possible to move men, through God, by prayer alone."
- Hudson Taylor

"Prayer is not an exercise. It is the life of the saint...Prayer does not equip us for the greater work. Prayer IS the greater work." 
- Oswald Chambers

回歸後第二天-改變

今天想說的很多,可惜現在已將近凌晨。

為甚麼現在才下筆?剛才正在改中四的聆聽練習。為甚麼這樣晚才工作?其實早就開始了,工作到這樣晚應該因為效率不太高(集中力下降了,但更主要原因有可能是手提電話在旁)。昨天去了婚禮,其實想寫一點點,不過還是留待明晚吧。另一個把工作拖到晚上的原因是今天崇拜完了後跟弟兄姐妹飲茶到三時,然後與家人吃晚飯前又打了一個半小時羽毛球。

說起飲茶和打羽毛球,就不得不談適當的休息、社交和運動。過去因為工作忙碌,基本上捨棄了正常的社交生活。同學聚會錯過了不少,運動機會也放棄了,基本上週末就是在家中批改和備課。來到二零壹伍,或許真的要尋回生活的節奏。長期陷在工作中的結果並不是在工作中得到異常大的滿足感,反而,是因為跟朋友失去聯繫而經常感到失落。這幾年來,除了家人和教會外,學校彷彿變了我的一切。

我感恩能在學校交了不少知己好友,但當大家都在努力組織家庭時我又在做什麼呢?我沒有興趣為自己建構事業,也沒有想過要賺很多錢;我工作是因為我喜歡這份職業,或許再仔細一些,我喜歡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人。在這個前提下,或許真的要再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自己再快樂一點,再健康一點,才能夠感染身邊我所重視的每一個人。對嗎?

註:夜深了果然想得太多。
註二:文字的質素好像有點差。
註三:明天嘗試談談這陣子經常被問的兩大問題。
註四:可愛的學生畫了一幅很可愛的畫像,所以把它轉做了這裡的「我的圖像」了。

星期日, 1月 04, 2015

回歸

這裡畢竟被我荒廢了。

想不到再來時已經是二零壹五年的開始。

人們總是說光陰似箭的確沒錯。誰也想青春常駐,不過誰也知道人總是不免老去,或者死去。這兩年多的光陰雖然沒有在這裡記錄,卻還是過得很真實。我不敢說成長了不少,但認真地想,倒真的經歷了很多。

剛看到一則一年多前的留言,是誰呢?大學的確很多挑戰,而單打獨鬥很多時都會叫我們碰壁。不單大學,就是工作,或者好像我這樣子經歷了不少風雨,仍然要緊緊依靠上帝,否則也只會落得一無所有、迷失自己。

我喜愛攝影,特別是景物的拍攝。我曾經以為instagram是最理想的分享園地,因為它比facebook更快更簡單直接。但,當在這裡再「執起筆」,寫下一字一句時,我才彷彿真正地再看見自己;或許文字才是我的安舒區,或許人少的地方才是我的樂土。

夜已深,雖然心裡還是不想入睡,但明早敬拜,不容怠惰,明天再會。

註:喜歡的話可以留下代禱事項,我看到就會為你禱告。
註二:附上早幾個月早禱的文字記錄,有興趣的話可以重溫。

基督徒的「語言藝術」 
說話的確可以是很有能力的。一句「我願意」可以締造一個美好的家庭,然而一句「分手吧」可以將它粉碎。一句「忍夠了」可以撕裂一段關係,然而一句「對不起」可以將它重修。一句「做得好」可以叫人開心半天,然而一句「正垃圾」可以把人打到谷底。一句「我無錯」叫關係僵持,一句「你呃人」更使人毛骨悚然。還不夠震撼嗎?告訴你,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當初的創造也是源於說話。創世記記載,起初神創造天地,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然後說要有空氣等等。對,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不是靠別的,而是說話。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說話這東西多奇妙。 
最近一年多,常常聽見「語言藝術」這四個字。有些人把藝術的藝字改為虛偽的偽,來諷刺一些以語言藝術來愚弄大眾和掩飾真相的虛偽人。其實,人總是虛偽的。面對著父母、師長、同學、兄弟姐妹、好友和自己時我們是否貫徹始終、絕無虛假?你我在人前人後說的話又何嘗不是有所分別?所以,雖然利用語言技巧來瞞天過海、文過飾非確實可恥,但我不是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摘這些人。反而,正因為說話本身是上帝給予我們人類獨特的能力,是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的一種藝術,所以我想跟大家思想一下該如何說話。 
在我們從聖經中嘗試了解如何掌握說話的藝術以先,或許我們都要先謙卑自己,明白人作為人的限制。聖經中『雅各書3章8節』 說: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不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制伏舌頭,但這裡容許我用三個角度去探討聖經中提到的說話的藝術。 
首先,關於說話態度,我們需要柔和。當我們心中有些想法時,很容易冒失開口,又或是言語急躁。其他人逆我們意思時,我們往往就立刻針鋒相對。有時明明道理在我們這邊,對方卻蠻不講理,我們便急了。舉例說,當媽媽問:冲咗涼未呀,而我們未完成時,我們總會說:得啦會冲,如果她繼續追問並開始嘮叨時,或許我們就開始急了,「都話咗會冲啦」。但聖經提醒我們,『箴言12章18節』  "說話" 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5章1節』  "回答柔和" ,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或許我們真的要好好調整我們說話的態度,好像歌羅西書說的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這樣,便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爭吵。 
第二,在說話內容方面,我們要多用說話造就人。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說話扶助軟弱的人,或是叫他們心靈強健起來,叫他們對生命更積極,對上帝更有信心。例如,看到別人受到挫折,鼓勵他們勇敢站起來,看到別人心情不好,幫助他們積極面對。當然,造就別人並不等於一定要無視對方的問題,也不等於口甜舌滑。以弗所書提醒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所以我們是出於愛心,以幫助人成長和榮耀基督為說話的根基。這就好像在別人勝利時加以讚賞,且和他一起感謝上帝;又好像在別人沮喪時加以鼓勵,並提醒他上帝是他力量。『以弗所書4章29節』 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 "造就人的" 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而最能造就人的說話就是肯定一個人的價值,並讓他從你言語中看到神的愛。 
最後一點,亦是語言藝術的終極奧義,就是理解靜默不作聲的重要性。對,就是不說話,保持安靜、沉默等候。我們當然知道『傳道書3章7節』 中說到靜默有時, "言語" 有時。不過除了睡覺、話不投機和理虧時我們比較沉默,我們有時也著實說得太多。我們深知語言的威力,也喜歡別人聽我們說話,就算你不是,我肯定是,或許每個老師也是。當然,學生也時常要在課堂上爭取話語權,可能這是增強存在感的最佳方法。但聖經中傳道書說得精彩:『傳道書5章2至3節』 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 "言語" 要寡少。事務多,就令人作夢, "言語" 多,就顯出愚昧。似乎我們要更了解甚麼是靜默有時,或許讓我以另一角度詮釋。當我們說話時,我們就不能聆聽別人。當我們說話時,我們就不能專心工作。當我們說話時,我們要世界注意我們,卻就不能同時看清楚我們身處的世界了。所以,當我們不能保持柔和時,當我們想不到造就人的說話時,或許就是保持安靜之時。這是我們表現順服的方法,更是我們謙卑自己的契機。 
『雅各書3章2節』說: 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制伏舌頭,但我們的確有能力馴服它,讓它發揮最美好的果效。所以,如果我們一定要說話,讓我們每一個出口的不是得罪人、埋怨神的壞話,而是造就人、榮耀神的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