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日, 5月 24, 2015

「12」月亮本來就很圓

人們常說,外國的月光特別圓。其實,他們想說外國的文化特別出色、外國的食物特別美味、外國的空氣特別清新、外國的男女特別漂亮、外國的草地特別翠綠、外國的生活特別快樂。對於這種媚外的觀念,我雖然不太認同,但卻不盡錯誤,因為外國的確有它美好的一面。我去過外國讀書,雖然是短短的一年,但確實難忘。當然,美國與英國,澳洲與加拿大,大城市與小鎮,的確存在某些明顯的差別;不過,可以的話,去外國闖一闖也真的不錯。

當年,港大畢業後,申請了去英國讀碩士,主要原因是因為還不太想開始工作,而且從小就覺得要多讀點書。我沒有去怎樣想外國怎樣的好,開展些什麼新階段云云。對我來說,我只是想嘗試一個新的環境;我喜歡英文,也喜歡英國(小時候去過很喜歡),就是這樣簡單。當然,有弟弟相伴,那一年不怎麼覺得孤單;也因為有弟兄姐妹的陪伴,那一年可算真的過得快樂。

當然,那一年有得也有失,而這就是人生吧。得到的是一段很精彩的教會生活、一些很珍貴的友誼、一些難得的學習環境、一個學習獨立的機會、一番另類的遊歷體驗和一個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說實在,得到這些一切,那一年已經不枉了。失去的是與香港朋友們一起體驗畢業後找工作的經歷、失去了與家人們共度一些快樂時光的機會;要坦白的說,在遠在他方的一年中,真的失去了一些朋友(因為回來後難以重拾那些關係)。當然,失去了的也不是完全無關痛癢的,不過起碼,我成長了,而這才是關鍵,而非得失何者較多。

很多時候,到外國升學的學生(有些初中就離開了)會回來香港探望老師們。我喜歡聽他們分享,因為每一個人的故事中我都彷彿看見自己。我最喜歡聽到他們分享他們的得著和學習,因為無論在香港讀書或者外國留學,最重要的是眼光怎樣變得更寬闊,人生怎樣變得更耀眼,信仰怎樣變得更穩固。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外國的月光真的很圓,但香港的月光也一樣的圓。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或許,似乎離鄉別井會令自己錯過了很多,再回頭看時會發現原來得到的卻更多。願我們都向前面觀看,期盼天父充足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恩典,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和路徑繼續滴下最芳香的脂油。

後記:這個下午跟幾位少年人的對話中,我想起了在外國留學的那些日子,也想起在香港讀書的那段日子,也想起年輕無憂的那些日子;少年人不妨趁年輕無憂的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我現在可以選擇,或許,我也想出走一下,在外國待個一年半載,理清自己的思緒,重新審視我所重視的究竟是什麼。不過,有時我怕這樣子一走,我就不想回來,而且我也怕錯過了些什麼。人,就是這樣矛盾。但是,我相信,現在事業上走的路不關乎對與錯,反而是如何去走才是真正的重要。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