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一年前初中的優勝者表演過後,我心裡是有點不爽,卻一直沒有認真的寫下心中最深的感受。今年的優勝者表演又過去了,感受還在,難得有這個平台讓我坦白一些,就在這裡抒發一下吧。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歡音樂。我自己沒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不懂彈鋼琴(是真的不懂啊-.-)也不懂深奧的樂理,只勉強拉過點小提琴和唱過合唱團而已。當然,我不會說我音樂很差,因為天父的確給了我音樂上的天份,讓我自幼對音準敏銳,而且懂得欣賞好音樂。這,或多或少也跟爸爸在我年少時經常在家裡播放著他的黑膠和鐳射光碟有關,也跟媽媽每天都在家裡彈鋼琴有關,也必然跟他們從小就帶我聽各式各樣的音樂會有關;當然也跟他們給我機會學習小提琴有關。坦白說,小時候的我不喜歡小提琴,可能因為不喜歡練習,所以對這個樂器沒太大好感也從未很認真地練習。不過,我可以肯定,我是喜歡音樂的。
音樂,對我來說除了能陶冶性情之外,還能夠藉其與人溝通。當語言失效之時,音樂能打破地域限制,為兩個沒有其他共同語言的人展開對話之門。而且,音樂也可以用來抒發我們的感受和表達我們的思想,正如文字一樣。就算我不能製造很好聽的音樂,我也喜歡聽音樂(正如我喜歡看書一樣)。這個年頭,少年人都喜歡聽的可能是一些節奏感很強的音樂。他們最常去的音樂會可能是演唱會,而音樂可能都是要一起拍手和唱的,甚至有些吵耳的。不過,古典音樂的音樂會是完全相反的一件事。古典音樂需要聽眾完全安靜地細心欣賞才能仔細品味當中的美妙,也是有音樂修養的人的共識。所以,當出席古典音樂(無論是鋼琴演奏、弦樂四重奏、合唱表演或者是管弦樂團表演)的音樂會時,觀眾在樂手出現之後除了在適當時候的掌聲外都會保持絕對沈默。如果有人高聲說話或者響電話,身邊的觀眾必然會怒目而視,嚴重者甚至有機會被邀請離場。
對於學校的優勝者表演音樂會,我其實很享受當中的音樂。合唱團雖然有成員自稱是唱得最差的一次,我也覺得聽來很悅耳。兩年都有演出的大提琴好手,聽得出在技術上已經更上一層樓了(我很喜歡聽大提琴,而我教會有個少年人是一等一大提琴好手,所以我耳朵很幸福)。除此之外,鋼琴的表演也著實給了我一點驚喜,猜不到初中的同學已經能登大雅之堂。至於獨唱的同學,終能克服壓力,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實在難得。最後,表演中也有我較熟悉的小提琴,中二的同學非常有潛質,技巧和感情絕對超越大部分同齡小提琴手。不過,我不明白為何有些同學會在轉音和有些微失誤時失笑,更不明白為何有一些同學會長期地高聲跟鄰座談話。
我有想過是否他們技巧超群,所以對台上的表演嗤之以鼻。不過,這不大可能,因為這樣的好手都應該在台上。那麼,他們憑什麼不專心欣賞別人呢?是他們沒有禮貌、沒有家教、無知還是自大呢?(對不起說得很直接,但在這裏不妨直接點)想下去,欣賞音樂的修養,拆穿了,其實是欣賞其他人的修養。真相是,不少年輕人都不懂得去欣賞身邊其他的人,而這個修養是要鍛鍊的。
高中生會否好點?我不肯定。或者,我用一個情況來解釋這種修養:就是人要聆聽別人的那些時候。成熟有修養的同學往往較容易懂得尊重別人發言的時間,較有耐性和自制能力,以致當一個同學發言的時候,他總能安靜地聽完。四十多人可以一個一個地輪著發言,而其他人都不會自顧自地大聲跟旁人搭話。相反地,沒有這個修養的同學會比較習慣各自表述,在一個群體中「你有你講、我有我講」的情況比較普遍,別人說話時很難心無旁騖地聆聽;這些人似乎都未曾明白聆聽別人的重要性。當然,這未必跟年紀有關(我相信成熟的初中生能做到專心聆聽和尊重別人,而不太成熟的高中生可能也做不到),但無論如何,長大的過程中總需要學習這種基本的禮貌。這,其實更加是一種修養,也是反映一個人本身素質的表現。我相信,每一個人發言的時候,都想其他人聽;更準確地說,是想別人細心地聆聽。而當我們急於表達自己時,我們就失去了欣賞其他人的機會了。心底裡,我很想很想我的學生們能學懂這功課,不過我知道還急不來;讓我也忍耐著吧。
後記:通常,別人想說,我就會保持沈默。所以,我喜歡人少少的談天,因為我不說話也沒有壓力,而且其他人總會給我說話的機會。可惜,我是當老師的,如果在班房裡沈默很容易引致混亂,所以總要說些什麼。不過,不瞞你說,作為老師,或者作為一個人,雖然每天面對很多人說很多話,心底裡我只喜歡跟會聽我說話的人說話,也只會跟他們說自己內心的話。
無所謂架啦
1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