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日, 5月 17, 2015

「19」擇善固執的操練

幾天前,晚飯時爸爸語帶興奮地跟我復述一件令他滿心感恩的神蹟。內容我並不完全記得,但大約是他乘搭的士後發覺自己漏了錢包在車上。當然,損失的幾千元、八達通、身分證和信用卡等將會帶來不少麻煩。但最困擾的是,由於星期一(幾天後)他要回內地工作,所以要短時間之內可能無法補領遺失了的回鄉證。他對我說,他選擇了祈禱求上帝行個神蹟,同時間卻因為沒有看到車牌而只能等候神蹟的出現。他用身上剩餘的數元,買了張地鐵車票與媽媽匯合,就在那段時間,忽然接到了一通電話,是教會的辦公室職員打來的。原來,的士司機發現了錢包,然後在裡面找到教會的會員證上的聯絡電話,再聯絡我爸爸。結果,那的士司機將錢包歸還我爸爸,在接載的過程交代當時的經過。原來他忽然間想去洗手間,所以在放下我爸爸後就停了車。在此之後,他就想不如趁機清潔一下他的車子,然後就因此發現了那個錢包。

數個月前,我還記得我如何遺失了我的電話。當時,一下車就知道留了電話在車上。追車追不了,然後打電話之後幾次就給關了機。是司機做的?抑或是乘客做的?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有人起了貪念,然後偷了曾經屬於我的電話。當年,將近一年前,我曾經冒失地遺留了錢包在小巴上,卻又有個好心的姨姨拾了然後交還了給我。偷錢包電話的是否都是壞人?而歸還錢包電話的是否都是好人?我沒有答案。那麼,人究竟是否都是貪心的呢?我想,我也不能夠一概而論。但,很多時,做這些決定,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很多時候,這個念頭如何,其實跟當時的情景關係不是最大。最關鍵的,是我們平常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慣常會做什麼決定,我們平時怎樣看待我們身邊的人和事。而到了這些時候,就能試驗出來了。或許,平常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好樹壞樹。但,當我們要結果子的時候,一切就無所遁形了。耶穌的比喻(路加福音6章43-45節)這樣說:「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從樹的果子就可以分辨出每一棵樹來。荊棘中摘不到無花果,蒺藜上也採不到葡萄。善良的人心懷善意,就從心裏流露出善來;邪惡的人心懷惡念,就從心裏流露出惡來;因為人心裏充滿甚麼,嘴裏就說甚麼。」

我們時常說的擇善固執,或許是一種我們應該經常放在心裡的操練。當我們習慣了讓我們的邪惡念頭發芽生長,有一天我們改變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相信,那個偷我電話的平常應該不是一個小偷;但引誘一來了,就原形畢露。我也相信,那個不偷我爸爸錢包的平常未必是一個每天幫助人的好好先生,但他忠於自己的崗位,尊重自己的職業和其他人的財物,到了這個機會就能把持得住了。作為學生的你,或許應該由小事上學會忠心。做好功課、專心上課、不犯校規、愛護同學、尊重老師等等,當做到了,就能一天承擔重任。作為基督徒的你,更應該在小事上做好本分。樂於助人、照顧弱小、嚴守紀律、關心鄰舍、孝敬父母等等,當做到了,才能為耶穌發光發熱。共勉之。

後記:做老師的我,起碼要早睡早起。所以,晚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