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 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
- Parker Palmer

星期六, 5月 02, 2015

「34」香港人與中國人

這一年多,爸爸常常到內地工作,主要是做顧問和開講座。從他每次回來雀躍的分享,我知道他很愛國家,也很享受他在內地教育工作的使命。言談間,他經常表達希望我會幫助他到內地辦學,但坦白說我對大陸沒有太大的負擔,也沒有興趣跟他上內地工作,所以他的好意都多次婉拒了。比起內地,我更愛香港。比起新環境的挑戰,我更加喜歡現在的工作地方。或許,有一天,當我真的有那一分感動和勇氣,我可能會答允爸爸;不過我猜短期內這個可能性很低很低。

「中國人與香港人」,又或者「香港人與中國人」這個議題(先別管我是否政治正確),這幾年絕對是城中熱話,就連通識課也要煞有介事地討論一下大家的國民身分認同。根據經驗,國民身分認同不能說有就有,當中也非短時間能培養。很多時候,這種認同感是一種感覺,而感覺強與弱跟每個人的經歷也有很大關係。當經歷過二戰和文革,人自然會對中國人這個身分很珍惜。當見證過回歸與沙士,人自然會對香港人這個身分很重視。對我來說,香港人與中國人都是人,都需要多一點認識、體諒和尊重。可能,不去將這兩個身份刻意二分,塑造二元對立的身分認同,才是讓我們這片土地的人與鄰近省市的人減少衝突、仇視和排斥的最佳方向。

我雖然心繫香港,卻因著年幼時經常到內地旅遊和長大後幾次的交流活動而對中國大陸有不淺的看見。神州大地雖然充滿大大小小的問題,而且也不是最舒服的旅遊勝地(如果能選擇,我也未必會回內地旅行),但那片土地和那些人民都有它美麗之處。先論風景,中國的山水和建築絕對是世界上罕有的寶藏。我有幸見過的內蒙草原、北京長城、杭州西湖、蘇州園林、桂林山水、長江三峽和秦兵馬俑都是世界其他地方未必能媲美的一流名勝。如果你不滿足於這些傳統風景區,其實上海的夜景不會比香港的差,而北京和珠海等地方的發展雖不及上海卻已經緊隨香港了。如果你喜歡地方的淳樸,隨便去一個較為偏僻的山區,你也會看到不同民族的風俗。

關於中國的人民,城市人的教育程度可能未能追上他們的物質水平,但大部份人民其實都是很質樸單純重感情。早前跟在深圳做教育工作的友人談天,他跟我說深圳和香港小孩子的分別。他說內地的學生(小學和初中)就好像「未加工」的孩子,缺點就是說話太大聲,經常隨意坐在地上,不會經常「乖乖地」坐著聽書。但優點卻是很喜歡問問題,而且經常摟住老師,甚至會主動的抱住他們,並且會毫不掩飾地分享自己的快樂不快樂、明白不明白。有時,我們的教育制度扼殺了小孩子的天真和創意,我們卻認為我們比內地優勝。或許,我們也有很多向內地學習的地方。

我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更是天國人。願我們都不忘記自己其實是天國的子民,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他們來自香港、中國或者是印尼菲律賓。無論是中國人或者是香港人,這個地上的身份終有一天會過去;盼望我們能在天國裡繼續同為國民。

後記:寫了這幾天,也真的有點累了。我從來未覺得寫文章是個重擔,但這幾天下來,還是覺得自己的靈感開始消失;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天天寫專欄或者能完成一本書的作者們。今晚要去婚宴,所以趕緊在出門前把文章寫起;質素一般,請別見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的留言是對我的鼓勵。謝!